健康
2022-06-20 07:30:00
日報

【健康解碼】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青壯人士周身骨痛 及早診治護關節

分享:
【健康解碼】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青壯人士周身骨痛 及早診治護關節

正值青壯,居然也會關節痛?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襲?許多人以為「關節炎」只會發生在長者身上,但專科醫生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退化性關節炎有別,前者是免疫系統失調問題,需要儘早診治,延誤診治可引致關節變形。

紅腫熱痛 儘早求醫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黃佩茵醫生解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引致的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認錯關節為外敵,繼而作出攻擊,引致關節滑膜發炎,關節出現紅、腫、痛、熱等不適;除關節之外,患者其他身體組織也可能受到侵害,例如眼睛、肺部等等。她補充,此症的患者為女性居多、以30至50歲人士最常見,並不一定是「長者病」。研究亦發現吸煙會增加此病的風險。

一般而言,患者如果持續有關節紅、腫、痛、熱超過六週應該就醫,但黃醫生表示,這不代表患者必須等滿六週才求助,因為「病向淺中醫」,病情愈早控制,愈能減少損害的關節;相反,若拖延處理病情,經年累月炎症將侵蝕關節,或會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

治療目標:病情緩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為達致緩解,讓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所謂緩解,包括患者關節不再紅、腫、痛、熱,血液指標如紅血球沉降速率、C反應蛋白等數值回復正常水平,以及超聲波檢查下不見關節發炎的跡象等等。「國際上有不同指標判斷病情是否緩解,常用的有DAS28指數,它記錄28處關節的情況,幫助醫護人員了解病情活躍程度,作為制定治療方案的依據。」

在達致緩解上,藥物治療的角色最為關鍵,用藥的目的在於調節免疫系統,制止它繼續自我攻擊身體各部位。藥物主要分為幾類,一類是口服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可以抑制免疫系統,紓緩關節腫痛的情況。另一是類生物製劑,能針對性抑制引致發炎的細胞分子,減低疾病的活躍程度。生物製劑的例子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抗第六介白素、T細胞協同刺激調節劑等;而比較新的一類是口服藥JAK激酶抑制劑,透過抑制JAK激酶控制病情。至於患者適合哪一種治療方案,取決於患者的病情和意願,譬如患者確診時發炎嚴重,且已影響多個關節,就可能需要早些考慮採用生物製劑的治療。

配合非藥物治療

黃醫生續指,非藥物治療及適量運動也有助患者管理病情:「如需要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輔助工具、適當做伸展運動和充份休息都有助減輕關節負擔。另外,合適的病人可以透過水療,借助水中的阻力鍛鍊患者的肌肉,改善關節的活動能力、在水中進行紓緩痛楚的動作。」

最後,黃醫生寄語患者積極面對病情,因為這疾病是「醫得早,醫得好」。原來,病發後首兩年是治療黃金期,若病情在初期控制得宜,可以大大減低關節受損的風險,維持肌肉關節骨骼的健康。 

風濕病科專科黃佩茵醫生

風濕病科專科黃佩茵醫生

備註: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