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3-02-10 07:30:00
日報

【健康解碼】幽門螺旋菌屬胃癌幫兇 治療殺菌減風險

分享:
【健康解碼】幽門螺旋菌屬胃癌幫兇 治療殺菌減風險

胃癌在本港十大癌症中排行第六,每年新症數目超過一千宗。胃癌初期病徵通常與一般胃病相似,往往被忽視。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表示,胃癌的成因多樣,其中世界衞生組織已經確定幽門螺旋菌為一級致癌物,慢性感染有機會演變成胃癌,因此要有效預防胃癌,必須先「殺菌」。

另外,大部分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個案,都與感染幽門螺旋菌有關。港怡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李亭林說:「幽門螺旋菌是寄生於胃部內的細菌,它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令胃部容易發生各種病變。」

病徵不明顯 大多患者以為「食滯咗」

幽門螺旋菌可透過不潔水或糞便傳播,因此衞生環境較差的國家及地區,感染人數一般較多。患者感染後,大多均沒有明顯病徵,即使出現腹脹、胃氣脹等情況,也可能誤以為是消化不良,直到患者有腸胃出血徵狀,即大便呈「芝麻糊」狀的時候,往往已惡化至胃部或十二指腸潰瘍,甚至乎已變成胃癌。

為了診斷出患者是否感染幽門螺旋菌,醫生會建議接受呼氣、血液或糞便測試。李亭林醫生說:「不過,血液抗體測試並不能有效分辨患者是當時還是以前曾受到感染,準確度較低。」另外,醫生亦會視乎情況安排患者「照胃鏡」,並於過程中在胃部抽取活體組織進行化驗,來判斷患者是否帶有幽門螺旋菌。

Ad Block

籲勿自行停用抗生素 避免產生抗藥性

要有效殺菌,醫生一般會處方質子泵抑制劑以及口服抗生素,每次療程約10至14天,若果患者在服用兩個療程後,仍未能成功清除體內的幽門螺旋菌,醫生會為患者安排抽取胃部組織,進行俗稱「種菌」的細菌培植程序,為患者配對更適合的抗生素藥物。

然而,在療程中,不少患者都會出現副作用,例如胃痛、噁心、嘔吐、味覺轉變,甚至敏感等。一名約70歲的女患者,對現時本港常用於治療幽門螺旋菌之六種抗生素當中三款出現敏感,雖然在配對抗生素時面對不少困難,但之後醫生都能夠處方適合她的兩種抗生素。在療程期間,她持續嘔吐,並未有與醫生商討便自行停服其中一款抗生素,結果導致病情加劇之餘,亦令身體對該款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李亭林醫生指:「患者不應以為自己病情好轉或康復而自行減藥,甚或不再按時覆診,此舉有可能令病情惡化,屆時再往求醫,已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

Ad Block

李亭林醫生又提醒患者應戒掉煙酒及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不同種類的幽門螺旋菌對不同種類的抗生素會有不同成效,而不同種類的抗生素亦會導致不同副作用及風險,病人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等,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港怡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李亭林醫生

港怡醫院腸胃肝臟科顧問醫生李亭林醫生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