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穿戴式裝置 護心救心
AI的發展不但提高工作效率,更可「救人一命」。智能手環和智能手錶等的人工智能穿戴式裝置日漸普及,其監測實時心跳、步數及運動強度功能,在身體危急關頭發出警示,讓使用者提高警覺。不過,根據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一項問卷調查,本港三分一人從未使用過,當中六成人表示「沒有需要」,同時,心血管高危人士的使用率亦較低。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徐健森醫生指,「這些裝置可以增加使用者運動量及提升對健康指標的關注。同時有助早期識別潛在健康問題,真正實現預防優先的理念。」
心血管高危人士(如長者及慢性疾病患者)的AI穿戴式裝置使用率相對較低。
意識有待提升
該調查於今年9至10月期間進行,訪問了493名市民。對於從未用過相關產品和認為沒有需要的受訪者,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秘書陳穎思醫生指出,「數據反映出部分市民的自我健康監測意識仍有待提升。」徐健森強調,「重點是讓市民對裝置有一定認知,並意識到有助有需要的病患作健康監管。」
調查亦發現,心血管高危人士(如長者及慢性疾病患者)的使用率相對較低。陳穎思認為,「需要加強教育及支援,協助長者和慢病患者克服使用障礙,使AI技術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幫助市民及早識別風險,主動守護心臟健康。」
養成健康行為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會董陳裕豪醫生指,AI穿戴式裝置有助促進養成健康行為,例如增加運動量和關注健康指標。研究顯示,智能裝置能提升運動參與率和改善服藥及覆診等健康行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長者。調查顯示,逾半受訪者在出現異常警號時會主動求醫,約三成曾因數據異常而就診,「這些結果顯示AI分析對於及早識別健康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顯示,AI異常提示偶爾引起使用者焦慮。陳裕豪提醒,「數據僅供參考,應尋求專業意見,切勿依賴設備自行診斷,以確保健康。」
(左起)陳裕豪、徐健霖、陳穎思、Joey。
護心更安心
Joey的父親患有心房顫動,幾年前植入起搏器以穩定心律。為更全面掌握病情,他們開始使用便攜的心電圖測量儀器。Joey協助父親每日早晚測量心電圖,覆診時數據有助醫生調整治療方案,早期識別心律異常。
此外,為監控步數及睡眠質素,Joey還為父親配備電子手環,幫助管理活動量,避免過度運動。Joey認為,「智能科技與家人的支持能有效提升長者的心臟健康管理,讓整個家庭更安心。」
1月11日健心跑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世界心臟日2025-26的主題是「啟動護心每一H.E.A.R.T」,活動包括1月11日的健心跑暨心臟健康嘉年華、繪畫比賽,以及多場健康講座,提升大眾心臟健康意識。健心跑暨心臟健康嘉年華已開始接受報名,截止日期為2025年11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