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肺癌 容易腦轉移
吸煙被視為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但非吸煙年輕人亦可能患病,而且確診時已經出現「腦轉移」,這些患者或帶有ALK基因突變。針對治療ALK基因突變肺癌,近年出現第三代ALK抑制劑,可突破血腦屏障,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並預防及減緩腦轉移惡化。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文龍指,肺癌早期徵狀不明顯,持續咳嗽或小量咳血已是警號之一,「之後或有聲音沙啞、呼吸急促等情況;若有食慾不振、支氣管炎或肺炎不斷發生、體重下降,已是較後期的表現。」
如無上呼吸道感染徵狀,卻咳嗽超過兩周,應考慮肺癌的可能。
患者相對較年輕
ALK基因突變屬非小細胞肺癌中第二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患者相對較年輕,中位數約52歲,亦不乏三十多歲的患者,而且幾乎全為非吸煙或輕度吸煙者,惟確診時八至九成為第三或四期,常伴隨腦、肝轉移、胸膜或心包積液。張文龍續指,「由於患者與傳統肺癌風險因素不同,容易被忽視而導致延遲診斷。」
腦轉移或致神經認知障礙
ALK肺癌容易出現腦轉移,由於腦部有血腦屏障,原本功能用於阻擋外來物質進入腦部,只容許特定養分進入,令治療癌細胞腦轉移的難度大為提高。出現腦轉移的患者,視乎受影響位置,或出現腦水腫、顱內壓升高、頭痛、癲癇、神經認知障礙、單側肢體無力、視覺或聽覺問題等,過半患者表示生活質素有所下降。
張文龍指ALK肺癌的風險因素與其他肺癌不同,容易忽略。
成功突破血腦屏障
過往化療為晚期ALK肺癌一線治療,惟針對性欠佳,亦未能突破血腦屏障,患者整體存活期僅12至18個月。及後第一代ALK抑制劑面世,延長存活期至28個月;第二代藥物改善部分腦轉移情況,惟復發率仍有20%至30%,並需要放射治療助,或加重腦水腫。近年第三代ALK藥物推出,療效比第一代藥物顯著。
研究對比第一代及第三代ALK抑制劑,第一代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約9.1個月,第三代至5年時間並未到達,60%患者5年無惡化,療效較持久;而腦轉移惡化/死亡風險,相對第一代藥物,第三代可大減94%;至於本身已有腦轉移患者,第三代藥物的客觀緩解率達六成,有49%更是完全緩解,腦部找不到癌細胞;未有腦轉移患者的5年預防機率達96%,比第一代的27%好得多。
腫瘤完全消失
張文龍分享一名46歲外籍男士ALK肺癌個案,2024年4月確診,雖無腦轉移,但右胸膜、肺門淋巴及縱隔淋巴擴散,屬第四期。先採用第二代ALK抑制劑治療,惟有些病灶好轉,同時有地方變差,於是約3個月後轉用第三代藥物。結果反應良好,後續檢查發現腫瘤慢慢縮小至完全消失,至今仍受控,除血脂過高及肥胖外,無其他副作用,並轉介心臟科跟進血脂問題。
張文龍補充,第三代ALK抑制劑或帶來體重上升、膽固醇上升、高血壓、失眠、情緒低落、腹瀉或便秘等副作用,患者應與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