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只因吃太快?可能是胃癌警號 4類人最高危 慎吃2類食物
胃痛是患癌的警號?有醫生指出,如果吃完飯後脹氣或出現胃痛等症狀,有可能是患上胃癌的警號。有4類人更屬高危人族,癌症風險較大,包括1種飲食習慣,有2類食物容易引致胃癌。
胃痛只因吃太快?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胃痛,並會歸咎於吃得太快或胃酸倒流等問題,然而,不少以為自己是「胃炎」的病人,最終卻被診斷為胃癌。黃醫生解釋,胃癌會在體內靜靜生長,不易被察覺,當發現時可能已經到了嚴重的階段。《BMC Public Health 2025》的報告指出,全球每年超過100萬人罹患胃癌,亞洲的罹患率更高,男性的罹患率長年高於女性。
為何胃癌難發現?
至於為甚麼胃癌總是悄無聲息,黃醫生指出,有以下3大原因:
1. 胃沒有「疼痛警報器」
- 胃壁的神經不如皮膚敏感,腫瘤的成長不一定會引起疼痛。等到開始疼痛,通常癌細胞已深入更深層。
2. 症狀類似一般胃病
- 初期胃癌的症狀往往與消化不良相似,可能只是飯後脹氣、打嗝或食慾不振,這些小不適容易被忽視。
3. 幽門螺旋桿菌的「暗中推手」
- 幽門螺旋桿菌被WHO列為第一類致癌物,長期感染會使胃黏膜發炎、變性,研究顯示感染者罹癌風險高出一般人6倍。
4類人最高危
黃醫生表示,如果你是以下4類人士,患上胃癌風險都會比較高:
- 慢性胃病或胃潰瘍患者:長期的胃黏膜發炎,細胞反覆修復與變異,癌化風險增加。
- 有家族病史者:直系親屬曾患胃癌,風險增加2至3倍。
- 重鹹飲食者:鹽分和亞硝酸鹽(存在於香腸、臘肉、鹹魚等食物中)會破壞胃黏膜,增加癌症風險。
- 吸煙與酗酒者:尼古丁與酒精可刺激胃壁,促進基因突變。
3招及早預防
不過,如果早期發現或盡早調整飲食,亦可以降低胃癌的死亡率,黃醫生建議:
- 胃鏡檢查:在高風險族群中,每2到3年做一次胃鏡可降低胃癌死亡率達40%。雖然檢查過程可能不適,但卻能換來未來的健康。
- 檢測幽門螺旋桿菌:可透過「13C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抗原檢查」來確診,治療成功可大幅降低胃癌風險。
- 飲食調整:多攝取番茄、椰菜花、莓果和綠茶等富含多酚抗氧化物的食物,能保護胃黏膜,減少癌前變化。少鹽少醃,避免過燙食物也是日常保護的關鍵。
黃醫生提醒,胃癌不是突如其來的疾病,而是長年累積所致。從幽門螺旋桿菌、飲食習慣到被忽略的小脹氣,身體早已在提醒你。他建議,讓自己和家人養成定期檢查、戒煙限酒、少鹽清淡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