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一族壓力山大 悄悄累積或致抑鬱
疫情過後,不少公司仍繼續實行「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模式,上班族看似可節省通勤時間,但這工作模式令上下班的界線變得模糊。加上部分上司設立定時報到、匯報會議等措施,令打工仔的壓力比坐在辦公室工作更大!
奈何近年經濟不景氣,上班族面對工作上的不滿,往往只能啞忍。部分人因長時間工作減少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心生內疚,加上如被家人怪責,更是「有苦自己知」。當出現負面情緒,部分人或會遷怒他人,而更多人則傾向壓抑並嘗試消化情緒,誤以為一覺醒來就沒事。西醫陳曉熹指出:「負面情緒很少會突然消失,反而悄悄累積,發展成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甚至兩者同時出現亦很常見。」

陳曉熹指成年人較少談及情緒,令鬱症較難發被發現。
細心觀察可發現抑鬱端倪
抑鬱症源於腦內傳遞物質如血清素等失衡,同時亦受遺傳、心理創傷、心理素質等因素影響。成年人很少跟朋友或家人談及情緒,以致抑鬱症較難被發現,但如果細心觀察或可發現一些端倪。抑鬱症的兩大特點為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及難以感受快樂,當留意到朋友或家人的性格或行為突然改變,例如:周末只待在家裡,又或平日花心思打扮的朋友,突然變得毫不注重外觀,這些都可能是蛛絲馬跡。如延誤治療抑鬱症,病情會變嚴重,對生活、工作及社交造成影響,患者甚至出現酗酒、濫藥或自殺念頭。因此如發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治療依從性是關鍵
要治療抑鬱症,輕至中度患者可接受藥物治療,有需要時配合心理治療。患者使用合適藥物,且用藥依從性高,並按指示完成療程,有機會可回復至患病前狀態。由於部分藥物會造成副作用,例如傳統抗抑鬱藥或會導致噁心、肚瀉、頭痛或暈眩等副作用,令患者感到困擾,甚至停藥,而現時新式抗抑鬱藥比以往藥物副作用較少,一般為輕微腸胃不適。陳曉熹表示,「醫生會監察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有需要時可調整劑量或轉藥。」當治療後回復至之前的狀態,亦建議用藥多4至6個月,再慢慢按情況逐漸停藥。

聆聽及分擔情緒是支持患者的關鍵。
兩周後情緒回復穩定
陳曉熹憶起一名患者約35歲,剛升職至重要職位,隨著責任及工作量增加,他的情緒變得緊張,經常失眠,以致集中力變差,影響工作表現。他的情緒低落,放假亦欠缺動力外出,身體出現心跳加快、頭暈、胸痛、胃痛等症狀。他求醫後診斷為抑鬱症及焦慮症,並接受藥物治療。他的用藥依從性高,且並沒出現副作用,服藥後兩星期情緒變穩定,亦重獲集中力,之後亦有按指示繼續用藥。
聆聽及分擔情緒是支持患者的關鍵,他們需要的是了解及認同,而非解決問題,因此除非被問及,否則盡量別提供意見。適時可鼓勵他們尋求專業意見,但切忌強迫,否則或會造成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