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新型治療助濕疹患者走出困境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是香港常見皮膚病,每5人就有1人在不同時期患上此症。濕疹除影響皮膚健康,反覆發作還會造成患者的情緒困擾,影響自信、人際關係及工作。香港醫護聯盟及濕疹關注組藉9月14日「世界濕疹日」,籲政府增加醫療資源,幫助患者走出困境。
皮膚科專科醫生劉顏銘表示,香港濕疹患者中,約有30%屬中度至嚴重,「對於輕微患者,傳統治療如外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膏,以及恆常使用保濕劑,已可解決大部分問題,於中度至嚴重患者,或須使用全身性治療。」
(左起)濕疹患者姚小姐、郭先生、劉顏銘、林振昇、濕疹關注組幹事陳均頤。(周令知攝)
治療有缺口
全身性治療包括傳統免疫抑制劑、新型生物製劑及JAK抑制劑等,惟現時仍有治療缺口。劉顏銘解釋,「首先是雖然藥物進步,但患者對治療方法的認識仍停留在九十年代觀念,以為只有搽藥膏一途,結果放棄治療或尋求偏方,未能有效控病。其次,生物製劑可以抑制促進發炎的細胞因子,效果理想而副作用較少,惟藥費昂貴,在公營醫療系統要使用生物製劑的門檻較高,例如成年患者需要用過兩種傳統藥物無效才可使用,並要通過資產審查方得到藥費資助。」
求學求職困難重重
治療缺口或致濕疹患者求學求職都困難重重,國際研究指,多達39.3%學生因患有濕疹受欺凌;65.6%出現自我孤立行為,17.2%學生每周最少因病缺課一日,大大影響學業。工作方面,33.9%員工因病在職場受歧視;18.6%因濕疹不得不中斷工作。現實例子有25歲的郭先生,在2018年應考DSE期間,因壓力大令濕疹大爆發,由頸開始蔓延至全身,不斷脫皮、痕癢、出水,晚上難以入睡,令白天上堂沒精神;由於不想影響同學,每個多小時便要搽藥膏,老師不禁問他可否忍一忍,減少在課堂出出入入,令他自信心受打擊。
濕疹可影響學習,甚至受歧視、欺凌。
因病終停學
郭先生DSE過後順利考入IVE,但病情並沒有好轉,幾乎每個月都要出入急症室幾次,3個月後與家人及學校商討,最終決定停學。當時適逢新冠疫情,郭先生難以找工作。幸而郭先生最近在政府醫院可以採用生物製劑治療,並成功申請撒瑪利亞基金全數資助藥費,令他的皮膚狀況大為改善,也大減經濟負擔,現希望繼續尋找工作機會。
調低用藥門檻
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指,現時政府醫院採用濕疹全身性治療的門檻較高,幸而坊間仍有非牟利機構提供的藥物支援,例如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配安心藥房、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及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等。「濕疹關注組亦為有需要患者提供免費心理支援服務。期望政府能夠加強公眾教育,減少社會的誤會和歧視;投放更多資源,以縮短政府皮膚科輪候時間;並調低新型藥物的用藥門檻,令更多患者受惠。」
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希望僱主可為患者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安排,當身體狀況較好時,可補回因病缺席的工作時數,多體諒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