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位醫生呼籲高危人士及早接種RSV及流感疫苗。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症狀與流感相似,容易混淆,對長者和慢性病患者帶來更高死亡風險。香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RSV住院患者的院內死亡率約為流感的兩倍。醫學界聯合建議將RSV納入常規監測,並呼籲50歲以上高危群組盡快接種預防疫苗,降低重症風險。
根據衞生署最新數據,自今年6月上旬起,本地RSV個案持續上升。第23週僅55宗,至第39週(9月下旬)激增至228宗,短短16週升幅達314.5%。與去年同期相比,累計個案更上升44.7%。RSV為單鏈核糖核酸病毒,主要經飛沫、分泌物及受污染物件傳播,全年均可感染。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名譽司庫、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徐詩駿醫生表示,每名感染者平均可傳播給約3人,傳染性極強。RSV常見症狀包括流鼻水、咳嗽、頭痛,與普通流感無異,容易被混淆及忽略。目前無針對RSV的特效藥,只能對症治療。對高危群組,如長者和慢性病患者,感染後易引發肺炎、鼻竇炎、中耳炎等併發症,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或心臟問題,需住院或氧氣治療。
RSV患者共病多 死亡率高
港大研究團隊利用2016至2023年公立醫院數據進行分析,當中涉及44,771名成人患者。RSV組(3,565人)患者年齡較高、男性比例多,共病指數更高。常見共病:糖尿病28.2%、心血管疾病45.4%、慢性呼吸道疾病23.1%、慢性腎病66.9%,均高於流感組。
腎病科專科葉逸軒教授指出,針對RSV住院患者的風險的分析結果,患有末期腎病並需接受透析者的院內死亡或嚴重併發症風險上升3至5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上升約3倍;心血管疾病患者則上升約2倍;院內死亡率亦顯著較高,約為流感患者的2倍。此外,高齡亦是高風險因素之一,年齡每增加一歲,院內死亡或嚴重併發症風險也會隨之上升。葉教授補充,研究亦發現在流感住院患者中,已接種流感疫苗者的院內死亡、嚴重呼吸衰竭及繼發性細菌性肺炎風險,均較未接種者顯著降低,顯示流感疫苗具有效保護作用。
建議將RSV納入恆常監測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全球健康榮譽顧問黃至生醫生指出,澳洲、南韓等地已把RSV納入法定通報疾病,有助促進病例數據收集及公共衞生決策。然而,本港現行RSV監測覆蓋率有限,大部分的感染個案未獲檢測,導致實際病例被低估。黃醫生建議,應將RSV納入現有呼吸道疾病監測框架,並針對高危群組,包括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及免疫缺陷人士,實施目標性監測,同時提升前線醫護對RSV檢測的警覺性與認知水平。此外,建議可採用PCR作為標準檢測工具,以減少假陰性結果,提升診斷準確度。
預防方面,衞生防護中心建議75歲以上或院舍長者接種RSV疫苗。美國CDC推薦50歲以上高危人士及75歲以上長者,在病毒季節前接種一劑,可與流感疫苗同日。全球哮喘防治創議亦建議60歲以上哮喘患者接種。徐詩駿醫生、葉逸軒教授、黃至生醫生最後提醒,如市民對RSV預防或疫苗接種等有任何疑問,應向主診醫生查詢,以獲取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