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2-03-04 04:33:44
日報

催眠治療 紓緩疫情焦慮

分享:
催眠治療 紓緩疫情焦慮 催眠治療 紓緩疫情焦慮 催眠治療 紓緩疫情焦慮

第五波疫情嚴峻,港人情緒再次繃緊起來,部分人憂慮政策影響生活,更怕萬一確診為身邊人帶來不便。如焦慮情緒愈趨嚴重,影響生活,需要專業協助的話,可以考慮催眠治療,於專注的精神狀態下,找出自身真正需要,從而解決問題。

臨床催眠治療師林雲峯表示,在現時的大環境,即使沒有情緒病的人,都會偏向焦慮,「如果工作出錯擔心上司責備,是很合理的焦慮,但現時的焦慮大多是『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又沒有東西可以做的無力感。他們或會表現出煩躁、失眠、失去耐性等徵狀,繼而影響工作效率、飲食等。」

重新專注自己感覺

催眠聽來神秘,其實2014年美國心理學會定義了,催眠是一種專注的狀態,減少周邊察覺意識。林雲峯指,「很多時感覺不開心有情緒問題,在於注意力被不同東西分散,催眠就幫助人在此精神狀態下,重新專注在自己的真實感覺中,與『正念』也有相似之處。簡單來說,有些人有負面情緒,源於分不清『需要』和『想要』,得不到就會有不開心。」

兩種方式專業協助

至於應找催眠治療,還是向精神科醫生求醫,林雲峯認為視乎個人選擇,「有些人情緒差找朋友傾訴,但過後未能開解要尋求專業協助,此時可以找催眠治療或其他心理治療。另一方面有些人不愛將問題告訴別人,而且最困擾的不是內心感覺,而是情緒引致的身體徵狀,如頭痛、失眠等,向醫生求醫用藥會較快見效。當然,心理治療和醫生一起處理,效果會最好。」

Ad Block

保持清醒狀態

治療上,有別於一般印象中的「數5下,你就會進入催眠狀態」,林雲峯解釋,「現代催眠毋須閉上眼,與治療師對望,放鬆心情,透過對話的聲線語調,誘導進入淺層催眠狀態,並浮現自己的想法。這種方式會讓接受治療的人較舒適和有安全感。由焦慮引起的生理問題,如腸易激綜合症、濕疹、失眠等,一般3至4次治療,徵狀可有明顯改善。」但要注意,若屬嚴重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鬱症等,就不適合催眠治療,因患者一般腦內分泌物出現失衡,使用催眠的話或使其幻覺症狀加劇。

Ad Block

生活重回正軌

林雲峯分享一位女士的個案。她過往從事教育專業範疇,近年為照顧子女而作全職母親,經濟沒有問題,但不知為何經常失眠。當進入催眠狀態時,她始發覺一股恐懼感,擔心香港將來會如何?又不想移民,孩子還小,疫情又持續……原來疫情打亂了生活,孩子上網課長時間留家對住電腦,與她多了摩擦,影響親子關係;她又開始自責,覺得自己是不稱職的媽媽和太太,於是出現焦慮情緒。林雲峯先教導她一些技巧改善失眠,讓精神好轉,才處理她的問題癥結——難以跟兒子溝通。她不喜歡網課的原因除了令兒子的社交能力倒退,某程度上也因為對網課沒有認識。林雲峯於是幫助她提升學習新事物的勇氣,當她擴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信,願意聆聽,家庭關係也變好,減輕徵狀,生活重回正軌。

Ad Block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