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11-04 04:29:50
日報

全膝關節置換 回復行走能力

分享:
張文康 張蔚賢 陳頴君 梁瑋莉

(後排左起)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機械臂外科手術系統(關節置換)醫務主管骨科顧問醫生張文康、張蔚賢、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物理治療經理陳頴君、梁瑋莉、(前排左起)劉女士、楊先生。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常見關節疾病,會導致膝關節軟骨磨損、疼痛和僵硬,若關節變形,形成O形腿,便可能須接受手術。港安醫院慈善基金(司徒拔道)推出機械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資助計劃,助患者縮短輪候時間,及早回復正常生活。

研究顯示,50歲或以上人士中,高達7%男性和13%女性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香港港安醫院慈善基金主席張蔚賢醫生表示,「隨香港人口老化,因為退化而引起的健康問題將愈來愈多,絕對不能忽視。」

人工關節

現時約80%的人工關節使用壽命達20年或以上。

O形腿或須手術

膝關節炎的高危群組包括長者、關節曾受創傷或長期職業勞損人士。患者早期會發現上落樓梯或走斜坡時膝蓋疼楚,尤其落樓梯特別嚴重。張蔚賢指,初期的膝關節炎患者可透過減重、物理治療、游泳訓練(避免蛙式)或改變生活習慣等控制病情;若有膝關節僵硬、變形,雙腳向內屈曲形成「O形腳」等,就須考慮手術治療,即俗稱的「換骹」。

資助計劃助早治療

可是,公營醫院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相當長,各醫院聯網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由15至53周不等。為此港安醫院慈善基金(司徒拔道)推出該資助計劃,為病人盡早接受膝關節置換治療,同時減輕經濟負擔。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慈善基金項目總監梁瑋莉指出,首階段撥款300萬港元,計劃涵蓋術前檢查及評估、手術及儀器、藥物、標準房間(5日4夜)、住院期間物理治療及術後覆診一次等所需費用。

adblk5
機械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資助計劃

楊先生(中)剛完成手術,已可即時落床步行。劉女士(右一)則於前一天完成手術。

術後3小時落床

79歲的劉女士,3年間由左膝痛到右膝,今年初身體出現問題,令15分鐘步距都難以應付。雖然1年前已於公立醫院排期,但到今年7月才首次見醫生,及後發現是次資助計劃,於是便參加並接受治療。劉女士表示,「丈夫曾做傳統換骹手術,康復時間長,令我不敢做手術。不過今次手術復原很快,昨天做手術,3小時後已可落床,同日已可行25米。到今日已不用學行架,用四腳杈便可以行走。」

楊先生右邊膝痛多年,期間曾做物理治療、用過止痛藥,現已不能靠這些方法紓緩,惟公立醫院要等到2028年才見醫生,估計4、5年後才可做手術,於是參加資助計劃,希望及早治療。剛做完手術,並矯正了O形腿的楊先生,即時已可用學行架走路。

手術精準創傷小

劉女士及楊先生能夠於短時間落床和行走,是因為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所用的機械臂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相對傳統關節置術更精準和創傷更小。術前會做數碼3D規劃,根據患者情況規劃人工關節假體尺寸和位置;其次是光學定位系統機械臂,能將切骨及植入人工關節的誤差減至1毫米及1度之內,並減少周邊軟組織和韌帶的損傷。創傷減少,患者康復時間自然可以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