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經炎 天旋地轉數小時
提起頭暈,第一時間或想起耳水不平衡、貧血、血糖低等問題,但如果一至兩周內曾有上呼吸道感染,而且劇烈眩暈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就有可能是前庭神經炎。雖然多數患者會在1至3個月內康復,但如無積極做好復康,也有可能引致慢性頭暈,出行或感焦慮和恐懼跌倒。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梁藹心表示,前庭神經(Vesibular nerve)是第八對腦神經的一部分,由內耳的半規管、橢圓囊與球囊,穿過內聽道進入腦幹,「它會將內耳的角加速度、線性加速度和頭部位置變化訊號傳到腦幹與小腦,於是我們便可建立空間方向感繼而控制身體姿勢及穩定眼球。」
前庭神經位於內耳的半規管處。
頭暈但不影響聽力
雖然前庭神經與內耳有關,不過患上前庭神經炎並不會影響聽力及出現耳鳴等問題;而由於前庭神經主責方向空間感,前庭神經炎會引致患者劇烈眩暈,周圍環境會不斷旋轉,而且可持續幾小時至幾天。梁藹心續指,「患者站立或轉身時容易失平衡,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現象;患者亦會有眼震現象,患側眼珠會水平快速向健側跳動。」
或與感染有關
醫學界並未證實前庭神經炎的成因,但相信主因是病毒性感染,梁藹心解釋,「類似帶狀疱疹影響神經的機制,上呼吸道感染後一至兩周內,潛藏的感冒或流感等病毒重新活化並影響前庭神經。此外,少數個案相信與自體免疫、缺血性病變、細菌感染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血管炎等有關。」因此,曾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免疫功能低下、壓力大、睡眠不足,以及有前庭功能異常病史的人士會有較高患病風險。
梁藹心指積極治療前庭神經炎,有助縮短病程。
大部分患者一周康復
醫生會為患者作頭脈衝測試及Romberg測試,觀察眼球動態及步態,但如懷疑中風,亦會做磁力共振等影像檢查。梁藹心表示,「治療方面,起初會使用1至3天的止暈止嘔藥,由於康復需要腦幹和小腦的前庭代償機制重新適應平衡狀態,不建議使用藥物過長時間。」大部分患者一星期左右都會康復,但長者、平時少運動、平衡力較差人士,或需要更長時間才康復,此時可以前庭復康運動(VRT)介入,包括視覺穩定練習、姿勢控制與動態平衡訓練,以促進中樞代償,加速康復。
復發風險低
如果積極復康治療,2至7日可緩解眩暈,1至3周改善行走不穩,4至8周可完全恢復平衡。如無復康治療介入,康復期有可能延長至2至3個月或以上,甚至出現慢性頭暈、動作誘發性平衡失調等問題,或發展為慢性前庭功能障礙,令生活質素大受影響。
幸而此症甚少復發,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避免過勞與壓力,多做太極或瑜伽等可訓練平衡的運動都有助預防前庭神經炎。梁藹心提醒,雖然前庭神經炎屬簡單問題並可痊癒,但出現症狀亦要及早求醫,因為需要排除徵狀相似的嚴重疾病如中風等,以免耽誤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