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11-21 04:29:52
日報

多鍛煉盆底肌 防子宮下垂

分享:
多鍛煉盆底肌 防子宮下垂

多鍛煉盆底肌 防子宮下垂

當婦女踏入更年期,除了要面對身體的轉變外,也要小心患上俗稱子宮下垂的盆底器官脫垂症候群(POP)。即指骨盆腔肌肉和韌帶鬆弛或減低韌力,而導致子宮、陰道、膀胱及直腸失去支撐而脫離正常位置,甚至下墜或突出。婦產科專科醫生張偉麗指,病因與身體老化、先天性膠原代謝障礙、懷孕及長期錯誤用力等有關,女性應減少令腹壓增加的活動及多鍛煉盆底肌肉,預防患病。

 

婦產科專科醫生張偉麗

張偉麗指患者要做盆底肌肉運動,加強支撐。

不只子宮會下垂!

子宮下垂只是盆底器官脫垂症候群的其中一種,POP還牽涉前中後3組盆底器官,包括前面的膀胱和尿道;中間的子宮和陰道;及後面的直腸及肛門,是一個常見的婦科問題。由於骨盆底器官是依靠骨盆底韌帶和肌肉組織支撐,一旦肌肉和韌帶受到破壞、失去彈性,都可能會引起POP。醫生一般會根據症狀判斷是前中後哪一組器官下垂。張偉麗稱,如果常覺陰道有異物感下墜、下腹沉重、性交時疼痛等就可能是子宮脫垂;如無法排尿或有漏尿情況,就可能是前面的膀胱下垂;而排便不清或斷斷續續,則可能屬直腸下垂。但是症狀也有可能會重疊,例如子宮或後壁下垂也會出現前壁下垂的症狀。

由於女性在更年期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導致骨盆底肌肉鬆弛,POP常見於50歲或以上的女性,而有家族遺傳、久蹲、曾懷孕、順產、經常負重的女士,也會誘發下垂問題。不過現時人均壽命更長,就算沒有先天因素及壞習慣影響下,都可能會因身體老化而出現問題。

【預防下垂小貼士】
‧避免導致腹壓增加的活動
‧多做盆底肌肉運動

一定要做手術?

醫生會先評估患者的嚴重程度,如果下垂問題為輕微至中度,病人可嘗試以非手術方式治療,包括做盆底肌肉運動及置入子宮托。運動可透過鍛煉盆底肌肉增強其支撐力,但要持之以恆,一旦停止運動就會失去效果;另一方法是將子宮托放於尾龍骨及恥骨中間,像筲箕般托住下垂組織,暫緩問題惡化,病人可維持正常的性生活,但長遠亦有其風險。張偉麗指,子宮托非度身訂造,如尺寸不準確、病人用力過猛包括跑步或排便時,都有機會滑落。另外,子宮托長期壓住皮膚或致發炎及弄傷皮膚,病人亦要學會自行佩戴,以便在睡覺時讓皮膚休息,減低發炎風險。

惟現時只有約三成至一半病人可自理,而未可自理的病人則定期(約3至6個月)覆診,由醫生代為清潔及佩戴。張偉麗坦言,如果一直未能自行處理、未能找到合適尺寸、經常發炎、在佩載子宮托時出現漏尿的症狀或病人要求的情況下,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adblk5

助回復正常生活

常見的手術包括盆底修補術及經陰道切除子宮,盆底修補術一般會以自身組織進行修補,避免術後出現排斥或發炎等,適合輕度脫垂;至於程度較嚴重者,則做骶棘韌帶固定術,將中軸拉高,同時固定前面及後面的下垂組織;如果下垂問題嚴重,就有機會要以身體其他組織如大腿及肚腩的筋膜,或人造網片幫助固定。張偉麗指,手術可助病人回復正常生活,但如術後未有好好保養,未來亦有復發風險,「患者術後應繼續做盆底肌運動,減少令腹壓增加的活動,例如長期咳嗽、便秘和拿重物等。」

追蹤am730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