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矮同學一截 生長激素治療 改善身高
不少家長認為子女長得「細細粒」,只要等到發育期自然會「飆高」,便未加理會。事實上,小朋友在成長階段逐漸建立自我形象,若身高明顯落後於同齡人,可能會感到困擾。家長應培養子女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明白身高只是身體特徵之一,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成長節奏,矮小並不代表有問題,也不應成為自我否定的原因。
若子女身高矮小對生活造成不便,例如在日常活動或社交中遇到困難,家長可考慮尋求醫生協助,透過專業評估了解是否需要介入治療。醫學上已有方法可改善身高,若子女因身高感到困擾,家長的理解與陪伴,加上專業支援,能為他們帶來正面的改變。
兒童過矮有定義
很多家長覺得「子女比同學矮就是過矮」,兒科專科醫生鄭碧純指出,醫學上有明確定義:根據兒童生長圖表,身高處於同年齡、同性別人群的第二百分位以下,即100個小朋友中身高倒數第二,就屬於過矮。她補充,身高七至八成由基因決定,父母身高是主要影響因素,但後天因素與疾病也不可忽視。睡眠不足、運動不足會阻礙長高;而先天性染色體異常,如特納氏綜合症、出生少於胎齡、慢性腎衰竭、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異常等,也可能導致過矮。此外,性早熟會讓小朋友提前停止生長,也有可能導致身材較矮小,建議諮詢醫生的意見。
在生長板未閉合(左)時,生長激素治療才有效果。
鄭碧純指兒童在生長線第二百分位以下便屬於過矮。
把握治療黃金期
若小朋友過矮,醫生會先評估原因,包括透過問症了解作息及飲食習慣、抽血檢查排除疾病、照X光測骨齡,看看骨骼閉合情況。對於生長荷爾蒙缺乏、特納氏綜合症這類染色體異常的患者,可考慮接受生長激素治療,刺激尚未閉合的骨骼生長板生長,從而改善小朋友的高度。鄭碧純補充,一些不明原因的身材矮小,也可考慮注射生長激素。「如果生長線低於2%的小朋友,最好在4、5歲就開始接受治療, 因為愈早開始效果發揮愈好,而且治療的時間會較長。」一般患者每年可多長高2至3厘米,在首兩年治療效果最佳。此治療要在青春期前使用才有效,一般會在青春期完成,即骨齡閉合時停止治療。
很多家長亦會關注到,長期注射生長激素的風險與副作用。一般來說,在醫生的監察下,即使長期使也是安全的。在治療期間,醫生亦會緊密監察孩子對藥物的反應,如出現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等症狀,就應立即通知醫生,安排進一步的檢查。此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腦癌病史的患者則未必適合。
從自卑到自信成長
鄭碧純分享,一位15歲男孩因兩年未見身高增長而求診。他6歲時身高在第十百分位,但到15歲時已低於第三百分位8厘米。經診斷為生長激素缺乏,接受兩年半治療後,身高回升至第50百分位,達170厘米,自信心明顯提升。另一個案例是10歲混血女孩,患有不明原因矮小症,身高長期停留在第三百分位。經生長激素治療後,14歲時身高達161.2厘米,生長曲線躍升至接近第75百分位。曾經低頭走路、缺乏自信的她,如今已蛻變為開朗自信的女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