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惡夢驚醒是抑鬱?恐增自殺風險 醫生教5招KO惡夢
常常發惡夢使人睡不好怎麼辦?醫生分享案例指,有患者經常發惡夢,半夜容易驚醒,導致睡眠品質受損,有可能是身體發出健康警號,甚至與抑鬱和自殺風險有關。醫生指,可以透過5方法有助不用藥物的情況改善問題,並提醒如果惡夢次數超過一頻率須求醫檢查。
常惡夢驚醒是抑鬱?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指,該名患者白天工作壓力大,回家想休息卻經常做被追趕或掉進深淵的惡夢,半夜驚醒,心跳加速,而且全身冒汗,感覺根本沒睡著。劉醫生指,這樣的情況不僅影響睡眠質量,還可能是身心健康的警號。許多人以為惡夢只是偶爾的情緒發洩,但其實它背後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
惡夢發生在哪個睡眠階段?
劉醫生表示,睡眠分為3個循環,包括淺睡、深睡和快速動眼期(REM睡眠)。期間的REM睡眠階段,腦部活動最為旺盛,心跳和呼吸變快。若白天的焦慮和壓力未能消化,便會在夢中表現出來,甚至化為惡夢。因此,很多人會在凌晨或清晨醒來,感覺夢特別真實,這正是因為REM睡眠比例最高。
惡夢6大成因
劉醫生指,惡夢其實是大腦和身心在提醒,有些情緒需要處理,有些壓力要放下。根據研究,以下狀態會讓人更容易夢到負面或恐懼的畫面:
- 長期壓力或焦慮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睡眠常被打斷
- 抑鬱或情緒低落
- 睡前飲酒或吃太多
- 某些藥物(如部分抗抑鬱藥、降壓藥)
劉醫生引用研究指,惡夢與焦慮、抑鬱、自殺風險之間有明顯的連結,如果是經常發惡夢的人,腦部處理情緒的機制較為敏感,睡眠也容易受到干擾。
如何減少惡夢?
劉醫生表示,許多人會認為藥物可以改善問題,但其實以藥物來壓抑夢境可能會出現副作用,而透過調整生活形態,可能就可以改善惡夢困擾:
- 規律作息:每天固定作息,讓大腦和身體找到規律。
- 睡前放鬆:睡前1小時遠離手機和工作,浸熱水浴、深呼吸或聽輕音樂,幫助神經放鬆。
- 飲食調整:晚餐避免吃太飽,睡前不喝酒或咖啡,以免影響深度睡眠。
- 適度運動:每周進行3次快走或瑜伽,有助於情緒穩定,提升睡眠質量。
- 補充營養:維他命D3、Omega-3脂肪酸和鎂有助於改善睡眠和情緒。
夢境排練療法KO惡夢
劉醫生推介,亦可以用夢境排練療法解決惡夢,即是在白天回想惡夢情節,然後將其改編成安全的版本,例如夢裡的怪物變成一隻溫馴的小狗。每天用幾分鐘練習,讓大腦慢慢接受這個新劇本。
不過,他提醒,若惡夢一周內頻繁發作且持續數月,影響到工作、情緒或睡眠品質,建議尋求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的專業幫助。他表示,夢是大腦整理情緒的方式,有時會演變成驚悚片,提醒我們放慢腳步、善待自己。別將惡夢視為敵人,而是提醒自己是時候好好照顧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