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大部分思覺失調患者害怕與他人接觸,過往發生的暴力行為常涉及濫藥。
思覺失調不但會影響患者的感官接收和對身邊事情的理解,原來更可影響認知能力。每年5月24日為世界思覺失調日,希望大眾可對思覺失調有更多理解,減少標籤和污名化,患者亦應及早介入治療,除了早期處理會較容易、用藥劑量較低外,也可避免對生活造成重大障礙。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表示,據本港過往調查估計,港人一生中被診斷患上思覺失調的比率約2.5%,推算全港有約18萬名患者,「常見發病年齡為20至30歲,是籌劃未來、工作的黃金時間,對患者影響極大。」

(左起)麥棨諾、患者Shirley、鄒長順。
3類型症狀
思覺失調成因未明,但與遺傳、環境因素如壓力等有關。父母其中一人有思覺失調,子女患病機率增至17%;若雙親都是患者,子女患病機率更高達46%。患者會出現正性症狀、負性症狀和認知症狀。麥棨諾解釋,「正性症狀即是幻覺、妄想、思維混亂等,患者難以分辨身邊事情的真假,感到似是而非,每日都很困擾;負性症狀如失去動力、難以堅持日常活動、避開社交活動等,照顧者易因不理解而與患者發生衝突;患者的注意力、專注力、記憶力受影響,令工作能力和效率、判斷力等下降,令每份工都做不長。」
早處理減影響
在正性症狀出現之前,患者會先經歷先兆期,「他們的日常功能開始轉差,出現疑心重、沒條理、情緒起伏較大的情況,如可在此階段介入,治療效果會較理想。遲治療常要用更大劑量藥物及更長時間處理。」麥棨諾指,「如果患者未獲合適治療,可能會增加行為問題風險、濫藥風險,甚或出現自殺念頭;同時出現其他心理障礙如焦慮或抑鬱,以及頻繁住院而影響生活及工作。」由於每次病情復發,會令大腦組織逐步缺損,預防復發是治療重要目標之一。「思覺失調屬器官(腦部)疾病,治療必須使用藥物。」

多給予支援,有助患者康復。
長效針劑助穩定病情
藥物治療原理主要為調節腦內化學物質「多巴胺」,從而抑制妄想出現。患者需要持續用藥,以穩定病情及預防復發,惟外界標籤、自我污名化、或因病出現認知受損、副作用等令用藥依從性變差。長效針劑則可幫助減低依從性問題,1個月、3個月或半年注射一次便可。研究比較每月注射一次的針劑及6種常用藥物,發現長效針劑可延遲復發7個多月;復發率方面,針劑(14.8%)亦比口服藥(20.9%)低。麥棨諾強調,使用針劑不代表病情嚴重,反而有找到安全和有效的最低劑量、長期保持藥效穩定等好處。
多理解多支援
另一方面,心理和社會支援對患者同樣重要,病友組織康和互助社聯會中心主任鄒長順認為,患者及照顧者正面對多種挑戰,除污名化外,就業、教育、社交孤立、輪候治療時間長也是很實在問題,「支援患者可多理解此症,耐心聆聽患者感受,但毋須提出建議;多陪伴,如陪同覆診、到機構參加活動等,及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同時希望政府可以加強資源投放,縮短輪候時間、擴展早期介入服務等,並推行持續公眾教育,減少污名化,促進社區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