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不穩 係腸道作怪?
在忙碌緊湊的生活中,或會常常感到抑鬱、焦慮和壓力。然而,這些低落情緒的根源不僅來自於外在環境,腸道健康也可能是關鍵。近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腸道中的微生態與情緒之間存著密切的聯繫;當腸道微生態失衡時,不僅影響消化和營養吸收,還可能波動情緒。
屈臣氏註冊營養師林頌雅表示,「腸道被譽為「第二大腦」,擁有獨立的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並與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訊息傳遞,形成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

林頌雅指,健康腸道微生態對整體健康有顯著益處。
3途徑影響情緒
腸腦軸線對情緒和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研究發現,抑鬱症或焦慮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種類較少,壞菌較多,腸道微生態可能是這些情緒問題的誘因之一。林頌雅認為,以下是腸道影響情緒的幾個可能途徑:
1. 迷走神經(Vagus nerves):腸道與大腦透過迷走神經進行雙向訊息傳遞。這使得大腦能感知腸道狀態,而腸道也能影響大腦功能。微生態失衡可能令訊息傳遞削弱,導致情緒低落。
2. 神經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s):腸道微生物參與製造多種神經傳遞物質,包括血清素和多巴胺。血清素能穩定情緒,90%的血清素由腸道微生態製造。當腸道微生物失衡時,可能減少腸內血清素及多巴胺的產量,進而減少大腦中的血清素生產,影響情緒。
3. 免疫系統:腸道微生態失衡可能導致腸道屏障受損,可能讓一些發炎物質進入血液中,這些物質可以穿過腦血管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改變大腦內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從而誘發低落的情緒。
多吃植物性食物
要改善腸道健康,可採取4個方法。林頌雅指出,首先可多吃不同種類的植物性食物,能提供多樣膳食纖維,有助增加腸道菌種,促進益菌生長,尤其能製造短鏈脂肪酸的益菌。短鏈脂肪酸具抗炎作用,助維持健康的腸道屏障和調節免疫系統。「建議每周攝取至少30款不同的植物性食物,如使用各類香草及香料、在菜餚中加入蔬菜作配菜、或以堅果和水果作為零食。」
其次,應少吃紅肉、精製食物及煎炸油膩食物,因為過量攝取這些食物,或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及炎症,影響情緒和心理健康。

每周攝取至少30款不同的植物性食物,有助增加腸道菌種。
適量攝取天然益生菌及益生元
林頌雅續指,「宜適量攝取天然益生菌及益生元,例如乳酪、發酵食品(如泡菜、納豆、發酵茶)含有天然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建議選擇低脂低糖的乳酪,並注意發酵食品的鈉含量,避免加熱含益生菌食物。」益生元是益菌的食物,像燕麥、蒜頭和香蕉等,能促進益菌生長。「建議逐漸增加這類食品的攝取量,以免過量導致腹脹或腹瀉。」
改善生活習慣
最後,睡眠不足、吸煙和飲酒會影響腸道微生態,增加壞菌的生長;而適度的帶氧運動有助於增加腸道微生物的種類,進一步促進益菌的增長。
林頌雅指出,「腸道健康與情緒之間的關係仍屬較新的研究領域,需要更多大型研究進一步驗證。然而,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對整體健康有顯著益處,包括改善腸道不適、強化免疫系統、有助體重管理及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以改善腸道微生態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