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統訓練 改善孩子論論盡盡
當父母看見子女「論論盡盡」,經常撞傷碰瘀,或者會認為「大個就會好」,但原來有可能是感覺統合失調問題。透過適當的評估和訓練,有助兒童加快改善動作不協調、提升自理能力,對學習新活動也有幫助。
協康會職業治療師督導主任鄭蕭表示,「『感覺統合』的理論由職業治療師艾爾絲博士提倡,當中樞神經系統在接收外來感覺刺激後,將多於一個的感覺訊息『統合(整理及組織)』起來,然後指示身體作出適應性反應,逐步引發身體協調、動作計劃、組織能力、專注力、情緒控制和自信心等。」

鄭蕭指當中樞神經系統未能有效處理或統合不同感覺訊息,便會造成「感覺調節困難」及「動作計劃及協調困難」。
統合感覺出現困難
外來感覺刺激包括觸覺、前庭平衡覺、本體感覺、聽覺、視覺、味覺和嗅覺等,而作出的反應則很多元化。鄭蕭舉例,「如聽到電話響,大腦就會指揮身體,先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並伸手去接電話。」當中樞神經系統未能有效處理或統合不同感覺訊息,便會造成「感覺調節困難」及「動作計劃及協調困難」。
4種感統失調表徵
感覺統合失調一般會出現4個表徵:
感覺反應過敏:主要特徵是容易緊張、喜惡分明及膽小怕事。例如遇到不喜歡的事情會有過度反應,甚至哭鬧抗拒;性格挑剔,只選擇喜歡的活動等。
感覺反應過弱:對外界感覺刺激反應遲鈍,常處於較低的覺醒狀態,只有強烈刺激才會引起注意;學習和社交較為被動。
尋求感覺刺激:對各種感覺刺激需求遠高於同齡小孩,難以安靜和自我抑制,總是動個不停,情緒容易高漲且起伏不定。
動作計劃及協調困難(論盡):動作協調能力較弱,身體意識不足,走路時容易碰撞物品;雙手操作物件時力道不穩,無法有效組織和執行動作,導致自理能力較弱、學習新活動時感到吃力。

「動物大競步」模仿動物移動姿勢,如圖中模仿螃蟹,有助改善視覺、觸覺、前庭平衡覺、本體感覺、身體意識、姿勢控制、動作計劃等。
設計活動分拆步驟
針對「論盡」,鄭蕭指出是為感覺訊息處理出錯,可以透過訓練加以強化,「職業治療師會按孩子的能力和興趣設計遊戲活動,以較強的觸覺和本體感覺刺激加強身體意識。過程中先分拆活動步驟,助小孩掌握及逐一完成;期間要用適當的姿勢和方法進行活動,並給予時間空間,讓孩子獨立完成活動。」
調整家居環境
家長另一方面可在家居環境作出適當調整,以減低孩子的生活「難度」,包括令環境變得有系統和組織,並供適當的用具及物資。「例如標籤物品擺放位置、用顏色劃分不同活動空間等。」鄭蕭續指,「配合清晰及規律的生活流程,有助孩子提升自理能力。」
為提升家長對統感調的認知,協康會將於今年香港書展推出新書《拆解孩子的感覺密碼(增修版)》,並在展攤加設「治療師諮詢站」,解答家長的疑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