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7-29 12:30:00

控糖不是愈低愈好 醫籲:高齡控糖更要拿捏得宜

分享:
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是年輕時吃太甜才會得,但事實上,高齡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

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是年輕時吃太甜才會得,但事實上,高齡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子。

75歲的女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平時服用口服藥及基礎胰島素控制血糖。近半年因體重減輕、食慾下降,血糖時常忽高忽低,且經常在午睡後容易出現頭暈、冒冷汗等症狀,至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生黃偉輔門診檢測後,發現有低血糖現象,並合併肌少症,走路較慢、易疲倦。為釐清夜間及飯後血糖變化原因,進一步安排連續血糖監測(CGM),並由營養師調整飲食內容與進食點,同時轉介復健治療加強下肢肌力。經3個月追蹤後,血糖波動減少,低血糖次數明顯下降,體力與步態也有進步,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病人對後續治療更有信心。

高齡糖友風險高 需度身訂造個人化的疾病管理目標

黃偉輔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糖尿病是年輕時吃太甜才會得,但事實上,高齡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素。由於肌少症、行動不便、視力退化等問題,老年糖尿病病人更容易發生跌倒、失智甚至死亡。黃偉輔醫生說明,傳統觀念強調「糖化血色素(A1C)要壓到6.5%以下」,但對老年人來說反而可能有害,因為太嚴格的控糖,容易導致低血糖,進一步引發頭暈、意識混亂甚至跌倒骨折。美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最新建議,針對認知正常、行動自理的長者,糖化血色素(A1C)可放寬至7%7.5%;若已經出現失智或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則目標甚至可拉高至8%以上,以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

此外,對高齡病人,醫生也會盡量選擇低血糖風險較小的藥物,例如GLP-1受體促效劑(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等,並避免傳統磺醯脲類(Sulfonylureas)藥物。

adblk5
糖尿病飲食|7大降血糖推介。(am730製圖) 糖尿病飲食|7大降血糖推介。(am730製圖) 糖尿病飲食|7大降血糖推介。(am730製圖) 糖尿病飲食|7大降血糖推介。(am730製圖)

善用血糖監測科技 減輕家屬與病人負擔

黃偉輔醫生進一步說明,近年來,血糖監測科技發展迅速,從傳統手指戳血到連續血糖監測器(CGM),甚至可以結合自動胰島素輸注(AID)裝置,幫助穩定血糖、減少低血糖事件。2025年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南明確指出,對於使用胰島素治療的老年人,積極鼓勵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器(CGM),能顯著減少血糖過低的風險並提升照護效率。很多子女擔心父母自己打胰島素或測血糖會出錯,透過這些科技,醫療團隊也能遠端追蹤血糖,適時介入,對家屬是很大的幫助。

奇美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團隊指出,糖尿病護理將不只是控制血糖,還要整合營養、運動、認知與心理支持等多層面照顧,避免多重慢病與失能相互惡化。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ADVERTISEMENT

立即關注👉 AM730 健康 Youtube Channel 健康事 HealthKeys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