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研究成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溫浩然博士;支援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暨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支援計劃研究項目負責人、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教授。
現時香港每年有逾3萬宗癌症新症,而且數字持續上升。患上癌症,患者及照顧者都承受巨大壓力,在多方面都需要支援。「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在過去10年間服務了36,000名患者及照顧者,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暨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強調,一對一全程支援服務方可為患者提供最大的關顧。
一對一全面支援
朱楊珀瑜續指,「首先患者毋須向不同個案經理重複講述痛苦的經歷;其次,由心理輔導、藥費資助轉介等重要事情,到陪診、的士優惠券等小事都可以照顧得到,作全方位支援。」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由2015年正式開始,到2021年擴展至4個合作機構,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銘琪癌症關顧中心,支援全港各區癌患家庭。2022年推出「走過驚濤駭浪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網站,讓照顧者也要好好照顧自己。
減負面情緒及困苦程度
今年計劃正式完結,為檢視計劃成效,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訪問了300名參與計劃的患者及照顧者,比較參與前後的狀況。結果發現,癌症患者的困苦程度、負面情緒、社交逃避和家庭問題都有減少。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研究成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溫浩然博士指,「如拆分65歲或以上患者及65歲以下年輕患者,他們的困苦程度分別下降36%和33%;負面情緒則均減少25%。而正面情緒和家庭問題方面,雖然65歲或以上組別起初分數較低,但接受服務之後,已貼近年輕患者的水平。」照顧者方面,心理健康分數上升了21%。
須長時間陪伴式支援
研究曾向受訪者作出訪談,發現不少患者對外會表現得很正面,在家才發放負能量,由照顧者全盤接收;另外,亦有照顧者怕麻煩別人,不想成為他人的負擔。研究結果顯示,支援介入前,他們常感焦慮無助,對支援的需求較大;參加計劃初期,因有全方位的幫助,情緒顯著改善;到後期,透過心身心靈輔導、賦能課程和互助小組等,有助患者及照顧者釋放情緒壓力。有參與者表示,長時間的陪伴式支援十分重要。
望可作為支援指引
溫浩然續指,「研究同時發現,年輕患者常在正負面情緒間爭扎,患癌出現負面情緒無可避免,而他們亦普遍相信自己有較高康復機會,同時希望在社交媒體上表現自己樂觀及堅韌心態。至於年長患者,因擔心成他人負累,較少主動尋求協助,亦因此生活中較難感受到正面情緒,導致家庭問題也較多。」照顧者除了日常起居、陪診等之外,亦擔綱情感支援角色,壓力不容忽視。
溫浩然認為計劃可能患者提供表達情感及尋求支援的空間,使家人間可坦誠交流,令困苦程度、負面情緒及家庭問題大大減低。另一方面,計劃也為照顧者提供實用照顧技巧、癌症資訊,以及抒發情緒壓力的支援空間,令其心理健康有所改善。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研究項目負責人、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教授指,結果反映出,透過醫社會作,可為癌患家庭提供更佳支援,長遠有助填補現時政府服務的空隙。香港防癌會希望是次計劃、研究數據及結果,可供政府及其他服務提供者參考,作為支援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