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食後狂運動 反不利心臟健康
不少人在大吃一頓或旅行期間狂食後,就立即做大量運動「補救」,希望能把吃進肚的熱量和油脂通通踢走。有研究顯示,並不是運動得愈多、愈快,強身效果便愈好,有時反而會不利心臟健康;一些低強度運動,如慢走等,更能保護心臟結構和功能。
低強度方可保心
根據一項《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老鼠持續8星期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然後分別進行不同強度的運動訓練,包括慢走的低強度組、類似健身操的中等強度運動組,以及類似馬拉松式的高強度訓練組,從而模擬人類狂吃再拼命做運動的生活狀態。
結果發現,只有慢走等低強度運動,能夠達到保護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效果;而中及高強度運動則會加重心肌肥厚、收縮無力與心臟纖維化,甚至粒線體也出現損傷,反映較高強度運動不利心臟健康。

先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運動由低強度開始,循序漸進至高強度,才可得到最佳效果。
脂毒性傷害
研究人員認為,進食過多脂肪和糖分後,身體會試圖儲存這些能量,但若同時進行高強度運動,會刺激身體釋放大量脂肪酸並流入心肌細胞,在代謝機制未穩定下反造成「脂毒性」(Lipotoxicity)傷害。簡單而言,狂食後拼命運動沒有撚燒脂肪,但就令有害物質影響心臟。
專家強調,只要調整運動的順序,先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然後進行運動,由低強度運動開始,身體適應及準備好,循序漸進至高強度,便可以得到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