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個人化治療 助控嚴重哮喘
哮喘是本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大多數患者可透過吸入式藥物控制病情,惟5%個案屬於嚴重哮喘,即使接受傳統治療也難以穩定病情。港大醫學院團隊透過分析生物標記與臨床特徵,辨識不同哮喘類型,採取個人化精準治療,再加上跨專科服務,有助提升治療成效。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蔣嘉欣醫生表示,隨精準醫療的發展,醫護人員可以根據哮喘患者的發炎表現進行分類,並結合臨床與生物特徵作分析。「常見的生物標記包括嗜酸性粒細胞(EOS)、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以及總免疫球蛋白E(IgE),在精準治療上具有重要應用。」

蔣嘉欣(左)及李曦。
助制訂治療策略
生物指標能區分嚴重哮喘的炎症表型為「第二型(T2-high)」或「非第二型(T2-low)」,蔣嘉欣續指,「第二型哮喘主要由嗜酸性粒細胞驅動或致敏原誘發,而非第二型哮喘炎症機制更為複雜,例如能以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為主導,因此治療策略亦有所不同。」辨識炎症類型後,有助制訂更有效的治療策略,包括藥物選擇及個人化治療。
跨專科服務
嚴重哮喘患者的治療漫長且複雜,不少人經歷多次治療失敗與反覆入院,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曦醫生指,「他們甚至須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或帶來嚴重且持久的副作用,加重患者負擔,進一步降低生活質素及增加死亡風險。」為此港大免疫及過敏科團隊建立了跨專科服務,包括皮膚、呼吸系統及免疫過敏科,集中處理發炎相關的複雜個案,如哮喘、異位性皮膚炎、食物或藥物過敏及過敏性鼻炎等共病,作出全方位支援,配合個人化治療方案。例如選用合適的個人化生物製劑,有效減少急性發作的次數,並降低對口服類固醇的依賴,有助改善病情控制和生活質素。

部分嚴重患者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與支氣管擴張劑,也未必達到理想控病效果。
病情轉趨穩定
今年31歲的Alfred,自小受到嚴重哮喘困擾,多年來病情反覆,曾多次發作入院,即使嘗試多種藥物但未見顯著成效,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由於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出現了骨質疏鬆、骨折及胃潰瘍等副作用,甚至引發免疫缺陷,須定期接受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替代療法。他後來轉介至跨專科團隊作全面評估,團隊發現其IgE水平不高,且血液中無明顯發炎指標,診斷為「非第二型哮喘(T2-low)」。團隊繼而為他制訂包含生物製劑的個人化治療方案,並處方TSLP抑制劑。用藥兩星期已有明顯改善,氣促和哮喘發作次數減少,終毋須再頻繁覆診及住院,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李曦期望未來可進一步提升有效治療的可及性,讓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受惠,從而改善病情,重獲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