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7-04 15:00:00

胃炎拖成胃潰瘍、出血、穿孔?小心忍出大禍!

分享:
胃炎拖成胃潰瘍、出血、穿孔?小心忍出大禍!

胃炎拖成胃潰瘍、出血、穿孔?小心忍出大禍!

胃部不適在香港人中相當常見,當中以胃炎與胃潰瘍最為普遍。這兩種疾病雖然症狀相似,嚴重程度卻大有不同。若處理不當,不但影響生活質素,甚至有機會引發胃出血或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急性與慢性胃炎的分別與風險

胃炎是指胃黏膜層出現發炎反應,病情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胃炎多由飲酒過量、進食刺激性食物或感染所引起,症狀通常來得突然,短期內可緩解。慢性胃炎則與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壓力或飲食習慣有關。慢性發炎可逐步破壞胃黏膜,影響胃部吸收功能,增加缺鐵性貧血或維生素B12缺乏的風險。

adblk5

 

胃潰瘍是胃炎惡化而成

若胃部黏膜受到長期刺激和侵蝕,胃炎可能進一步惡化成胃潰瘍。所謂潰瘍,就是胃或十二指腸黏膜表層出現明顯損傷甚至破裂。幽門螺旋桿菌是一大元兇,它會破壞胃黏膜的天然屏障,讓胃酸更容易侵蝕胃壁。胃潰瘍的症狀往往比胃炎明顯,部分人會感到持續或劇烈的腹痛,特別在空腹時加重。若情況嚴重,還可能出現黑便或嘔吐咖啡渣狀物,這些都是胃出血的警號,需要即時求醫。

 

診斷胃部疾病 胃鏡檢查最準確

在診斷方面,胃鏡檢查是最直接且準確的方法,能清楚觀察胃部黏膜狀況,並抽取組織樣本化驗,以排除細菌感染或其他潛在問題。如需檢測幽門螺旋桿菌,則可透過呼氣測試或糞便抗原檢查。血液檢查則可協助評估是否有貧血或其他營養缺乏情況,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掃描(CT scan)可用於排除其他消化系統問題。

 

根據病因治療 減低併發風險

治療方面,如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醫生一般會處方質子泵抑制劑(PPI)聯同兩種抗生素,進行為期一至兩週的三合一療法,以提升根除率。PPI有助降低胃酸濃度,讓抗生素更有效發揮,同時促進黏膜修復。若潰瘍由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引起,則應停藥或更換,並配合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嚴重情況如出血或穿孔,可能需經胃鏡止血或進行外科手術處理。

 

改善飲食習慣 減低胃病風險

預防方面,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十分重要。建議定時進食、避免太餓、太飽及食太多辛辣、油膩或高鹽食物。若有長期使用止痛藥的需要,應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同時服用胃黏膜保護劑以降低胃損傷風險。曾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或有胃病家族史人士,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治療。

adblk6

總括而言,無論是胃炎還是胃潰瘍,都是可控制和治療的疾病。若能及時識別、適當處理,並從日常生活習慣中入手改善,絕大多數人士可達到良好控制及復原。當出現持續胃痛、消化不良、黑便或嘔血等警號時,應盡早求診,不建議自行服用止痛藥或抑制胃酸藥物,以免延誤病情並增加併發症風險。

外科專科醫生 吳家健醫生

資料由外科專科醫生 吳家健醫生提供

ADVERTISEMENT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