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化生是癌前病變?不良生活習慣是幕後元兇!
腸化生(又稱腸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的上皮細胞在長期炎症或反覆損傷的刺激下,逐漸轉變為類似小腸或大腸黏膜的細胞,屬於一種病理性變化。正常情況下,胃黏膜負責分泌胃酸和黏液,以保護胃壁免受侵蝕和損害。當胃部長期受到慢性胃炎或幽門螺旋桿菌等因素刺激,細胞結構可能出現異常情況,形成所謂的腸型細胞。腸化生屬於一種癌前病變,日後有可能發展為胃癌。相較一般人,患有腸化生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亦明顯較高。
腸化生常見四大誘因不可忽視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腸化生最常見的成因之一。幽門螺旋桿菌能夠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持續性炎症反應,促使細胞異常分化。此外,不良生活習慣亦會增加風險。例如吸煙會產生致癌物如亞硝胺,刺激胃壁。酒精則會削弱黏膜防禦能力並提升胃酸分泌,長遠容易引起慢性損傷。飲食方面,經常進食高鹽、醃製、低纖維或加工食物,亦會干擾胃黏膜的修復機能,為病變埋下伏線。而慢性胃部疾病如萎縮性胃炎或胃食道逆流,尤其是與幽門螺旋桿菌或自身免疫問題有關的疾病,也屬高風險群組。研究亦指出,具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士更容易出現腸化生,應特別注意。
腸化生早期沒有明顯症狀
腸化生早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是在其他胃部問題檢查過程中才被發現。不過,當腸化生合併慢性胃病或潰瘍時,患者或會出現上腹脹痛、胃灼熱、食慾不振、打嗝增多等表現。這些症狀雖不具特異性,但反覆出現時應加以警覺。更需要關注的是一些症狀,例如持續性胃痛、吞嚥困難、體重無故下降、黑便或吐血等,這些可能提示胃部已出現更嚴重病變,甚至癌前或早期癌症,必須及時進行胃鏡及組織活檢,以確保準確診斷與後續處理。
腸化生可控制
如有腸化生,透過改善生活習慣與早期介入,可有效控制病情及降低癌變機會。日常生活中,建議患者保持清淡飲食,多攝取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橙、奇異果、深綠色蔬菜等,這些都有助保護胃黏膜。同時,避免進食過鹹、加工、醃製類食物,減少胃部刺激。戒煙及減少酒精攝取,對黏膜修復亦有幫助。另一方面,若曾經確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應及早接受抗生素治療徹底根除,並於治療後接受覆檢。
定期檢查預防癌變
對於屬中至高風險人士,例如年長、有胃癌家族病史,或患有長期胃部疾病者,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細胞變化,甚至識別早期癌前病灶。如檢查期間發現可疑病變,可進一步進行活組織化驗,或進行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掃描),以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外科手術處理。
總括而言,腸化生本身不是癌症,但若任由發展,有機會成為胃癌的起點。如出現持續胃部不適,切勿自行服藥,應及早求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是保障胃部健康與預防癌變的重要一步。

外科專科醫生 吳家健醫生
資料由外科專科醫生 吳家健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