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視骨骼發展 關愛孩子成長
每年的世界兒科骨骼和關節日,提醒家長時刻關注兒童骨骼健康。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孩子的運動能力與生活質素,更影響其長遠發展。扁平足、長短腳、腿形與步姿、兒童骨折都是兒科骨骼常見問題,骨科專科醫生李揚立之建議,家長應細心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及早發現潛在問題,為孩子的健康打好基礎。

李揚立之指兒童骨骼發展常見扁平足、長短腳、腿形與步姿及骨折問題。
扁平足:留意鞋底磨損的訊號
「媽媽,我走路腳痛!」相信不少家長都有聽過孩子這樣抱怨。李揚立之指,「仔細觀察,孩子走路腳痛、腳板貼地,運動後易痠痛,可能是扁平足。」
幼兒足弓大多於3至5歲逐漸成形,若7、8歲後仍明顯扁平且伴隨疼痛,便須留意。輕微扁平足通常無礙,但若孩子走不遠、鞋底內側磨損嚴重,甚至引發疼痛,便須介入。「建議選擇支撐性佳的鞋子,鼓勵足部肌力訓練(如踮腳尖)。若症狀明顯,應就醫評估,必要時使用足弓墊或接受物理治療。」
長短腳:不對稱的警號
「為甚麼我家小孩一邊褲管總是較長?」這種現象可能跟長短腳有關。李揚立之表示,長短腳,顧名思義,就是兩腿長度不一,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種。
「長短腳可透過觀察雙肩是否水平、骨盆是否平衡,或是否有單側站立偏好來發現。」差距小於1厘米通常沒有影響,但若差距明顯,可能導致步態不穩、腰膝疼痛,甚至影響脊椎發育。李揚立之建議就醫評估,輕微者可用鞋墊調整,嚴重者須復健或手術;切勿自行使用厚鞋墊,應遵醫囑處理。

家長應細心觀察孩子的身體變化,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腿形與步姿:成長自然過程
不少家長對孩子的腿形感到擔心:「為甚麼小朋友O形腿、X形腿?」其實,大多數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腿形都會經歷自然變化。
李揚立之解釋,「新生兒多為O形腿,2至3歲可能轉為X形腿,6至7歲後逐漸筆直。學步期步態搖晃、外八字屬正常現象。若7歲後腿形仍嚴重異常,或伴隨疼痛、跛行,應考慮骨骼疾病可能。」家長應鼓勵孩子多運動,並定期記錄變化,必要時諮詢醫生。
兒童骨折:小意外大重視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跌倒撞傷難以完全避免。李揚立之認為,「兒童的骨骼雖然柔軟、彈性大,但也容易在外力下發生骨折。」
孩子的骨骼有生長板,骨折後復原能力較強,但也因為骨骼彈性大,有些骨折不易被發現。例如「青枝骨折」(骨頭像嫩枝般只斷一半)是兒童常見的骨折形態。李揚立之續指,「若孩子受傷後出現腫脹、劇痛、無法負重或變形,應立即固定患部並就醫,切勿自行復位。骨折後需妥善固定與復健,以免影響發育。」日常應注意運動安全、改善家居環境,可減少意外發生;保持均衡飲食,也有助骨骼健康,預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