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女子不滿被收3倍醫療費 指控日本醫療機構歧視(AI製圖)
日本媒體報道,一名八旬的中國婦人,在疫情期間因為未能歸國,並在2022年時因為自身出現疾病而緊急送院,但因為沒有購買在日本的醫療保險,而被徵收比日本人高3倍的醫療費用,女子的家屬今日(10日)向大阪地方法院提出起訴,指有關差別徵費是國籍的歧視。
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涉事的婦人在2019年11月去到日本探望在大阪居住的女兒,獲90日的逗留簽證,不過之後因為新冠疫情無法回國,而需要按日本政府指示定期申請延長簽證。至2022年1月,女子出現左半身出現不適而需要緊急入院,並證實患上腦腫瘤以及大腸癌,需要留醫至同年的3月初。雖然有關的檢查受日本政府的醫保保障,不過女子因為身為外國人而沒有醫保,故最終需要支付達675萬日圓(約36萬港元)的醫療費用。女子在出院後不久返回中國,並至2023年病逝,終年86歲。

婦人在日本的女兒與律師拉橫額遊行至法院。(MBS電視台截圖)
婦人女兒僅支付日本人水平費用
根據日本的公共醫療保險制度,在日本居留超過90日就需要支付醫保,不過因為女子是特別情況,每次簽證都只延長90日,令她並非在醫保範圍。有關的醫療中心向女性的女兒表示,接受一般治療的外國人,需要支付3倍的醫療費用。至今年5月,女兒就向醫療中心支付相當於日本人的225萬日圓醫療費用,她指因為受到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保障,不應該存在國籍間的差別待遇。
婦人的60多歲女兒向《讀賣新聞》表示:「已支付了本來的開支,我無法接受因為國籍為理由收取3倍的醫療費用。」而涉事在大阪的國立心血管研究中心回應表示:「不會回應個別事件,診金的價格設定參考周圍的醫院收費。」

涉事的大阪國立心血管研究中心。(網頁圖片)
日本厚生省:定價應反映包括語言障礙開支
在日本,對外國人收取較高費用的醫療機構並不罕見。據日本厚生勞働省在2023年的調查,受查的5,673間醫療機構中,有14%即794間會對外國人收取較高費用。據機構回應指,收取較高費用的原因包括需要時間翻譯,患者治療時間較長,以及有回國「走數」的風險。而厚生省回應稱,他們無法要求醫療機構指定外國人的醫療費用,但認為醫療機構在定價中應反映所需要的開支,包括語言障礙的問題。
報道亦訪問了學者,東京大學的名譽教授神馬征峰,他指:「在日本國內突然患病,因為醫療費用過高,導致人們不願求醫,這不僅會加重病情,還有引發國內疫症蔓延的風險。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制度,以消除外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的醫療費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