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啟德生活配套完善,租金回報可觀介乎 3% 至 4%。(資料圖片)
啟德曾被譽為「聚寶盆」和「金鎖匙」,乃香港十大基建之一,集住宅、商業、休閒、旅遊與基建於一體,規模遠超九龍站及環球貿易廣場,堪稱市中心難得一見的大型綜合社區。然而,過去數年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拖累,香港樓市自2021年起累跌近三成,啟德發展亦不如預期。直至2024年財政預算案取消「辣招」,加上美國聯儲局同年9月起減息4次共1.25厘,市場氣氛才逐步回暖。今年第三季,啟德成交量急彈,錄得667宗買賣登記、總值91億元,成為全港「吸金王」。這股熱潮是否樓市全面復甦的先兆?「十五五」規劃又為香港樓市注入哪些新變數?
 
                                            
                                            「十五五」規劃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資料圖片)
啟德強勢背後:三大引擎合力推動
房地產投資專家李海文將啟德第三季爆發歸因於政策、內地資金與基建落成的「三大引擎」合力推動,視其為「租得、買得、住得」的攻守兼備熱點。他指,樓價已從高位回落至約2.1萬元,加上撤辣及美聯儲減息,入手及供樓成本降低,港人轉租為買;市中心定位和完善配套等優勢皆深得內地優質投資者喜歡。資料顯示,啟德住宅成交中有高達53%為內地買家。他認為現時的呎價屬「相對合理入市成本」。「現在的呎價不僅比以前便宜了,甚至是住大多100平方呎左右。」然而這也非黃金時機:「合理價應在1.7萬至1.8萬元,未來樓市不會一面倒上升,波動難免。」他忠告投資者:「短炒屬投機,是賭博……叮囑大家做收租,最少長線持5至10年。」翻查資料,天璽‧天近月接連錄得多宗短炒,獲利個案普遍升值近兩成,帳面最多賺170萬元,這受惠於發展商開價保守,首批平均呎價不用2萬元,才讓二手有一定水位。該項目還有第二期逾580伙待售,而且是啟德站附近最後落成屋苑,料發展商定價有上調空間,或間接帶動啟德區的樓價。
 
 
                                            
                                            李海文提到,四中全會的核心是「以國家大局為中心,結合香港特色發展」,香港必須因應時代發展去清楚認識自身角色轉變。(資料圖片)
複製當年九龍站火熱升勢成疑
啟德熱潮延續須看市場氣氛
談及能否複製九龍站樓價神話,李海文態度保留:「啟德暫時做不到。西九龍規劃與實踐一致,像ICC、高鐵、圓方一氣呵成;啟德則定位與發展有落差。」當年西九龍藉着高鐵和西九文化區概念炒熱,加上發展商積極推廣,吸引內地身分顯赫買家紛紛入市。以凱旋門為例,2005年呎價約1.4萬元,高峰達4萬元,現時仍近3萬元。
說到底,啟德要複製九龍站樓市奇蹟,就要有好包裝。隨着體育園、遊輪碼頭和商業設施落成,新大型購物中心SNDO三道開幕在即,配合現有的AIRSIDE和SOGO,已形成生活與休閒圈,中九龍幹線擬定12月通車更是錦上添花,但李海文提醒:「硬件落成不夠,關鍵在於運營。體育園能否舉辦高質活動,如『香港美酒佳餚巡禮』或Art Basel?遊輪碼頭不單要改善管理,更要吸引旅客停留消費,否則只是擺設。」他贊成謝偉俊提出的殖民地旅遊:「舊機場跑道是天然歷史資產,可建主題博物館、觀光塔等,甚至單軌鐵路兼具觀光與交通功能,你看山頂纜車就是成功例子。」
他又補充,之前國泰航空客機低飛啟德體育園上空影片瘋傳內地社交網絡,好評如潮,相信不止內地遊客,全球旅客都會愛上這段歷史。
李海文總結今次啟德熱潮並非「偶發事件」,而是價格、交通、配套逐步落成的階段性成果。「能否延續,關鍵看整體市場氣氛,當經濟回暖,失業率保持低位,置業信心提升,才是樓市向好的真正信號。」
 
 
                                            
                                            李海文估計,未來樓市不再像過去10年一面倒上升,將存在波動。
 
                                            
                                            中九龍幹線通車在即,區內人口將持續增長,支持租金的長線增長動力。(互聯網)
樓市短期跡象止跌回穩
未來走勢似U型緩升
李海文視「十五五」規劃為樓市利好訊號:「香港與內地經濟高度綁定,現時內地強調一線城市已經『止跌回穩』和『跌幅收窄』,相信香港情況與之高度吻合。」他預期:「現時處於市場製造信心期,規劃細節尚未明確,但短期內或有更多利好政策或數據落地,為整體經濟注入信心。」更深層次,他直指香港有定位危機,香港需因應時代發展去清楚認識自身轉變,過去的「中間人」角色,正隨著內地網購發展、國人英文水平提升、國際交流直接化而逐步轉變。他一針見血:「香港以前靠技術,現在內地技術已追上;靠人脈?內地關係網更強。香港要找回定位,否則樓市難有起色。」
最後,他斷言:「未來幾年,無條件出現V型反彈。短期或有上升跡象,但能否持續,視乎香港如何配合『十五五』規劃,找出國家欠缺而我們擅長的領域,發揚光大。」他仍然深信「有危必有機」,「十五五」規劃帶來的啟示,香港或須從「中間人」轉型為「優勢補位者」,樓市才有望迎來持續復甦。投資者可留意日後北都發展規劃與住宅供應量,窺探官商對樓市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