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娛樂
2021-07-01 12:00:00

《戲曲天地》粵劇的美學——粵曲「梆黃」特色

分享:
二弦(相片由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提供)。

二弦(相片由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提供)。

板腔體系,粵劇行內稱為「梆黃」,指沒有固定旋律的唱腔,是粵曲四大體系中最常見的一種。本集將會為大家介紹板腔體系的特色及分類。

板腔體又稱「齊句過門體」,分為「梆子」、「二黃」兩大類;撰曲家先根據既定格式寫出曲詞,演員再以「依字行腔」的方式設計及唱出旋律。梆黃分上下句,曲詞結構以七字、八字和十字句為基礎,亦可加上「孭仔字」;上句的結句字為仄聲字,下句則以平聲字為結句字。演唱梆黃時,只有結句音為固定的,演員可因應唱詞多少而增減裝飾性之經過音,稱為「拉腔」。

梆子源自中國西北部一帶的秦腔,因主要用梆子(敲擊樂器)伴奏得名;而粵曲早期的伴奏樂器二絃是以「士、工」兩音調絃,所以又稱為「士工」。梆子腔中,平子喉的結句音是不同的。平喉上句收「尺」音,下句收「上」音;子喉上句收「上」音,下句則收「合」音。

以「士工滾花」為例,是以散板(即自由拍)的方式演唱;唱時要配合鑼鼓點及旋律序,而旋律序的種類取決於第二句唱詞之結句音,例如「上字序」、「尺字序」等。

「反線中板」亦是梆子腔中非常常見的板式,曲詞結構屬七字或十字句,以中板(即一板一叮)的方式演唱;例如《玉梨魂》一曲就包含十字句反線中板。因調式屬於反線,平子喉結句音是一樣的;上句收「六」音,下句則收「上」音。十字句分為四頓,每頓結束處都有因應尾音的短過序(音樂過門)。

Ad Block

而二黃腔的來源眾說紛紜,因以「合、尺」兩音定絃,所以亦稱「合尺」。二黃腔的平子喉結句音是一樣的;上句收「上」音,下句收「合」或「尺」音。

二黃腔常用的板式有八字句二黃慢板,以一板三叮的方式演唱,在曲譜可簡稱「二黃」;「二黃」分正線、反線及乙反線,拉腔部份較多。《花染狀元紅》之〈庵堂重會〉中一段生旦對唱,就體現了「二黃」抒情委婉的風格 。

板腔體系唱腔的自由度大,非常講究演唱者與拍和的配合,可見其格式嚴謹而又靈活多變的特點。 

Ad Block

《戲曲天地》全新特備環節「粵劇的美學」由梁寶華、黎曉君主持,每周六下午4時至5時,於港台第五台(AM 783)播出,帶你深入淺出認識粵劇的藝術。重溫︰https://t.rthk.hk/swluu

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Prof Leung)

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教授(Prof Leung)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