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18-09-28 06:00:00

「調派後指引」增32病症處理 送院前教求助者急救

分享:
消防隊目陳彥琳(左二)使用「調派後指引」電腦系統,教導求助者(右二)處理哽塞個案。(林俊源攝)

消防隊目陳彥琳(左二)使用「調派後指引」電腦系統,教導求助者(右二)處理哽塞個案。(林俊源攝)

救急扶危人人做得到!消防處昨起試行新「調派後指引」,由現行處理6種疾病或損傷增至32種,有關指引是協助求助者致電999後,接聽電話的控制組人員會教導求助者簡單急救方法,令身邊的傷病者舒緩病況,直至救護車到場才會掛線。消防處相信新指引可增加傷病者的存活率,又強調救護車於12分鐘內奉召到場的目標不變。

消防處早於2011年已有類似指引,但只涵蓋6種常見傷病情況,如流血、燒傷、手腳骨折或脫臼、抽搐、中暑及低溫症。下周四正式推出的新指引會擴至32種,包括分娩、哽塞、觸電、心臟問題及中風等,讓救護車抵達前,求助者可依循調派員指示施救,傷病者亦可及早獲適當護理。消防處預計,人員每次處理求助電話時間增逾一分鐘,故增聘18人,令消防通訊中心負責處理救護調派的人員有66人。而人員與求助者的對話內容,會以中文傳送至救護車,讓趕赴現場的救護員,亦可初步知悉患者病況。


求助者不諳急救? 消防處:指引簡單、直接
外界關心若求助者不諳急救,最終弄巧反拙,或令傷病者加劇病情?消防處助理處長(總部)楊恩健重申,指引在全球已廣泛應用35年,於世界各地3千個緊急部隊調派中心使用,形容指引簡單、直接,不擔心令傷者病情惡化。他又說,於2011至2018年間,共發出逾4萬個指引,當中曾訪問18,600名用過調派後指引服務的市民,逾九成表示指引步驟易明、可以做到。
消防處醫務總監(調派後指引)蔡宇暉表示,對於心跳驟停患者,愈早施以心肺復甦法,每分鐘可提高存活率4至7%,相反,「甚麼都不做,更會影響病情」。至於若求助者不當施救,需否承擔法律責任,楊恩健稱,有關指引在多個地區沿用,未試過觸發訴訟,「個責任應該唔存在」。

Ad Block


工會嘆人手不足應付
消防控制組職員會主席陳健麟稱,推出新指引的理念是好,但執行上未必配合,因新增的18人並不足以應付日常工作量,更影響日後處理大型事故的能力,如三級火及颱風來襲等,認為部門仍要增聘人手及資源處理,「以前要35至60秒處理一個電話,而家多咗兩、三倍時間,但只係增加兩、三成人手。」

蔡宇暉(左)及楊恩健(右)。

蔡宇暉(左)及楊恩健(右)。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