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9-04 22:56:48

IVE學生為彩虹邨街坊製作故事冊 建築信息模擬重構屋邨風貌保留歷史

分享:
IVE學生為彩虹邨街坊製作故事冊,建築信息模擬重構屋邨風貌保留歷史。(VTC圖片)

IVE學生為彩虹邨街坊製作故事冊,建築信息模擬重構屋邨風貌保留歷史。(VTC圖片)

彩虹邨落實重建,為留住有「香港最美屋邨」美譽的彩虹邨,其珍貴屋邨特色和社區回憶,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跨學科師生團隊運用專業知識,策劃「『邨』越彩虹.『樓』住回憶」項目,以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和VR虛擬實境等科技,將彩虹邨全貌和歷史景象重現於數碼世界,並記錄老街坊的昔日故事和社區情懷,為彩虹邨保存歷史印記。

跨學科合作推動社區保育

彩虹邨於1962年落成,標誌性的七彩外牆、富人情味的舊式屋邨設計及小店林立的街道,都是形成彩虹邨獨特面貌的重要元素。IVE社區服務策劃及領航高級文憑和IVE建造管理學高級文憑的師生合作籌劃,在職業訓練局(VTC)社區參與辦事處,以及服務彩虹邨的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彩虹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協助下,讓學生運用所學,承傳屋邨的歷史和特色。

adblk5

參與項目的學生運用社區服務策劃的知識,與彩虹邨的老街坊訪談,細聽他們的人生故事與成長點滴,製作成電子生命故事冊;並活用航拍、360度全景拍攝和BIM科技,重塑標誌性地標和老街坊往日的生活場景,以VR方式呈現成沉浸式影像,帶來讓使用者彷彿置身彩虹邨的數碼體驗。

老街坊居住彩虹邨六十載 面對重建依依不捨

學生以半年時間探訪十名彩虹邨的老街坊,了解他們在彩虹邨生活六十載的歲月,並扎他們的故事製作成電子故事冊承傳回憶。其中,學生鍾詠詩(Niki)、李泳彬和彭心悅負責訪問一名已屆九旬的陳婆婆,Niki說:「陳婆婆的童年坎坷,在廣州的戰亂下成長曾加入游擊隊,後來與丈夫南下香港定居,並於1964年入住彩虹邨,至今已居住逾60年。在彩虹邨生活超過半個世紀,陳婆婆的首份工作亦在這屋邨開始,當年在邨內的『八號樓梯』從事『包伙食』,為當時於彩虹邨進行興建工作的建築工人準備午餐;又經歷1965年香港大制水,每四日供水一次,她必須挺著孕肚、提著火水罐,由街喉搬水上六樓住所。」Niki指陳婆婆在彩虹邨落地生根,面對彩虹邨重建,亦表現出依依不捨之情。

IVE學生為彩虹邨街坊製作故事冊,建築信息模擬重構屋邨風貌保留歷史。(VTC圖片) IVE學生為彩虹邨街坊製作故事冊,建築信息模擬重構屋邨風貌保留歷史。(VTC圖片) IVE學生為彩虹邨街坊製作故事冊,建築信息模擬重構屋邨風貌保留歷史。(VTC圖片) IVE學生為彩虹邨街坊製作故事冊,建築信息模擬重構屋邨風貌保留歷史。(VTC圖片) 團隊利用無人機高空航拍彩虹邨的籃球場,鳥瞰整個彩虹邨,收集數據以繪畫建築圖。(VTC圖片) 學生與街坊進行訪談,並利用360度全景拍攝記錄住宅單位的空間與比例等。(VTC圖片) 學生訪問90歲的陳婆婆(左),了解她居於彩虹邨六十載的故事。(VTC圖片) 學生訪問90歲的陳婆婆(左1),了解她居於彩虹邨六十載的故事。(VTC圖片) 學生訪問90歲的陳婆婆,了解她居於彩虹邨六十載的故事。(VTC圖片)

學生製作生命故事冊

Niki與其隊員運用在課堂上所學到有關老年社會學等知識,構思並利用口述歷史和科技,為陳婆婆製作電子生命故事冊延續回憶。另一方面,IVE建造管理學高級文憑應屆畢業生雷梓桐、黃嘉鳴、沈長虹、盧浩銘和劉文琪則設法將彩虹邨的建築外貌、標誌性地標及生活場景數碼化。雷梓桐表示:「我們先參考彩虹邨的平面圖及建築圖則,初步勾勒環境圖,再運用不同科技和工具收集環境數據,如用無人機高空航拍籃球場和大廈的天台,鳥瞰整個彩虹邨;利用360度全景相機記錄住宅單位和走廊的空間與比例等。我們在四個月內共進行十次不同形式的數據收集,利用業界常用的BIM立體電腦繪圖技術重塑彩虹邨的面貌,當中包括七色籃球場、街市,甚至屋內單位等地標設施。」

adblk6

最終,作品以VR系統呈現,用家戴上VR眼鏡能在這個重現的彩虹邨虛擬空間身臨其境,感受昔日的社區氣息與建築魅力。項目早前於「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中展出,向公眾展現職專教育的成果;亦參加了VTC社區參與辦事處舉辦的「『社』出新主意—VTC社區參與奬勵計劃」,奪得比賽的社區參與金奬。

6條鬼節撞鬼行山路線。(AM730製圖) 6條鬼節撞鬼行山路線。(AM730製圖) 6條鬼節撞鬼行山路線。(AM730製圖) 6條鬼節撞鬼行山路線。(AM730製圖) 6條鬼節撞鬼行山路線。(AM730製圖) 6條鬼節撞鬼行山路線。(AM730製圖)

ADVERTISEMENT

🥮請你食皇玥經典流心雙輝月餅🥮

👇🏼立即登記參加👇🏼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