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2-08-21 18:57:06

中大研究:酷熱天氣將增多 倡長遠規劃及增設降溫設施

分享:
中大研究:酷熱天氣將增多  倡長遠規劃及增設降溫設施

2016年夜間酷熱風險圖與全港19間夜間避暑中心位置。比較兩者可見,部分酷熱風險高或甚高的地區不設避暑中心,如彩虹和土瓜灣;或避暑中心並沒有設立在最需要的小規劃統計區內,如沙田、大埔、屯門或北區等。(中大提供)

氣候變化加上城市化的影響,本港酷熱天氣的情況愈來愈多。根據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與其他大學進行的聯合研究,本港的極端高溫天氣在未來日子會愈來愈多,溫度升幅和持續時間亦會增加。研究團隊建議長遠規劃及增設紓緩設施,以減低極端高溫天氣對市民健康的影響。

天文台紀錄顯示,過去10年(2012-21)平均每年酷熱天氣日數約34天,熱夜約36天。團隊估算如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沒有改善,世紀末的酷熱天氣日數將增至126天,熱夜達136天,即由5月至8月幾乎每天都是酷熱天氣,甚至在4月和9月亦出現酷熱天氣。換言之,今年的酷熱情況只是開始,極端高溫天氣在未來將會持續更長時間,最高溫度更高,而且出現得更頻密。

現有避暑設施不足以應付未來需求

由於極端高溫天氣會愈來愈嚴峻,社區的消暑降溫設施的重要性會增加,有助紓緩市民的熱不適並避免熱疾病。現時,當酷熱天氣警告於下午4時半仍然生效,政府會開放全港19間夜間臨時避暑中心供有需要人士在晚上10時半至翌日早上8時入住。但團隊指,基層市民未必選擇前往夜間避暑中心,甚至認為不切合他們的實際需要:其一,不清楚中心位置;其二,位置偏遠不便,不便年紀老邁或行動不便者前往;其三,中心的環境或衞生不佳或有安全隱患,無家者可能會擔心家當失竊。

Ad Block

 

Ad Block

研究項目的項目統籌中大建築學院吳恩融指出:「比較酷熱風險圖的高風險地區和全港19間夜間臨時避暑中心的分布點,可見現時的夜間支援設施,從分布地點、範圍和數目上都絕對不足以應付未來需要。」他建議政府考慮在熱夜風險較高而長者、低收入人士和無家者較多的地區多增設夜間避暑中心,例如深水埗、油麻地及土瓜灣等,亦要改善中心的設備、環境和管理,選址便利,令有需要人士願意前往使用,才能幫助市民應對酷熱天氣。

改良公園設計 提供更多乘涼地方

吳教授亦提到,雖然市民日間可以進入商場及其他有空調的公共設施避暑,但改良及優化公園和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降溫設施亦相當重要。如有更多可供乘涼的戶外公共地方,長者及住在劏房或家中無冷氣的基層市民可多個選擇,在酷熱天氣下仍可在戶外運動或享受綠化環境,對保持心理健康有正面作用。同時,政府或非牟利機構可在人流較多的社區空間增加「酷涼地點」或「城市綠洲 」(Cool Spots) ,設置戶外噴泉、嬉水區、噴霧等設施,以降低周邊的環境溫度。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