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為開學日,整體交通尤其在學校區或會較為繁忙,運輸署提醒學生應預早出行以免延誤;亦應盡快熟習往返學校的交通路線和班次,特別是新校學生。面對開學,一項調查發現學生的壓力和焦慮問題未見改善,逾兩成受訪學生出現各種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情緒問題;另有約三成學生出現「學業拖延」行為。有社工表示,學生出現拖延行為不一定因為懶惰,而是受情緒問題所影響,建議校園及社會應正視問題,協助青少年重拾動力。

黃德興(左二)提醒,開學是學童適應重新投入校園生活的時機,其中帶來的壓力不容忽視。(吳康琦攝)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自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受訪中學生整體幸福感在平均分5分滿分中,得2.9分,屬一般水平,與去年相若,而男生幸福感顯著高於女生;學生情緒健康亦與去年相若,逾兩成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25.9%)、焦慮(22%)、壓力(20.8%)等情緒困擾,或須尋求專業協助。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學生最不滿的生活範疇為「時間管理」,達40.7%。
調查更發現,約三成受訪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最常見的為「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有29.2%。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易出現學業拖延。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助理服務總監馮澤棠指,學業拖延與抑鬱、焦慮及壓力呈高度相關,即負面情緒愈多,愈容易出現拖延情況。

阿I

Kenneth
過來人:拖延非懶惰而是壓力
現為大專院校學生的「阿I」,自小對自己有着高要求,一直被認為是乖孩子,做功課前均會仔細計劃才落筆,直到升讀大專後,卻發現在事前細心規劃根本難以應付功課,甚至會因為太想做到反而更做不好。這種壓力和焦慮導致其陷入惡性循環,「任何時間都想着該怎樣做功課,到落筆時卻一片空白,最後變成未能趕上在期限前交功課。」阿I指出,她的拖延行為愈來愈嚴重,如果一學期有10份功課可能只做得3份,一度因而休學,自信心及自我價值跌至谷底。直到尋求專業支援後,才發現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求助;最終在社工支援下找出管理時間的技巧,重新建立規律,才得以令自己更加有動力去完成功課,重拾可以完成學位的信心。
另一位經歷多年情緒困擾行為的Kenneth,現時以過來人身份支援同路人。他表示自己的拖延問題自中三開始,因分班壓力突然加重,與朋友之間亦出現不愉快。他表示一開始只是忘記交功課,最後慢慢演變成會把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匆忙做。隨着學業壓力加重,成績亦從原本的中上逐步下降,後來更是慢慢地對學校相關的事情都變得不想理。「心裏也有愧疚感,但我卻提不起勁去改變;外界或許會覺得拖延代表懶惰或反叛,但對我來說背後更多的是壓力、焦慮。每一次拖延都帶來強烈自責,但這份自責並沒有推動我,反而令我更抗拒。」
Kenneth又指,老師的冷言冷語更加深了其焦慮,因當時他在學校唯一的愛好就是參加活動,卻被一位老師在禮堂當眾諷刺:「問題是你太有自信,沒有這麼多時間就不要玩這麼多的活動。」Kenneth指,這句話對其影響極深,「參加活動是我當時黑暗中的光芒,連這件事都被否定,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具空殼。」直到升讀大學,向社工求助,在支援下重新建立規律生活才終走出困境。

服務處建議學校營造安全與支持的氛圍。(資料圖片)
專家指失敗與求助行為應正常化
處方強調,學生拖延並非一定是個人選擇,她建議從校園及社會兩方面入手,協助青少年重拾動力。校園應着重營造安全與支持的氛圍,正常化失敗與求助行為,建立多元成功的典範,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學校亦應提供家長心理教育,協助家長區分「懶惰」與「情緒困擾行為」,減少外界對學生的誤解。港大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德興醫生提醒,開學對學童來說是一個需要適應重新投入校園生活的時機。若學生出現對開學感到絕望、對外界交流減少等徵狀,應及早求助,才更容易解決情緒帶來的困擾。
另外,運輸署就今天開學日,提醒學生預早出行,往返學校時注意道路安全,正確地使用行人過路設施橫過馬路;橫過馬路時不應使用流動電話或音響耳筒機、玩遊戲機或飲食。另亦提醒駕駛人士,應盡量避免駕車前往學校區。署方表示,已提醒主要公共運輸服務營辦商提供充足服務予本地及跨境學生;服務學校區的特別路線亦將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