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強颱風樺加沙上月襲港,為香港帶來顯著風暴潮。(資料圖片)
十月初「送別」熱帶氣旋麥德姆,香港風平浪靜一星期,又再風起雲湧。天文台指,一個低壓區會在本周後期在菲律賓以東海域逐漸發展,並在周末期間移向呂宋一帶。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其隨後路徑及發展存在變數。而今年至今天文台已發出12個熱帶氣旋警告,破1946年以來的紀錄。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表示,氣候變化下,科學界有共識認為未來颱風數目會減少,但強颱風比例增加,高風力維持時間較長,帶來更多雨水,預計未來風暴造成的破壞會更大。
梁榮武昨出席電台節目指,雖然今年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較多,但風球數量並非指標;又指今年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以一號風球為主,只有少數帶來威脅,無人在颱風期間死亡。
他說,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一年平均會出現約30個熱帶氣旋,科學界共識認為氣候變化下,未來颱風數目會減少,將來可能會輕微減少至26、27個,惟其中強颱風的比例會增加;又指「颱風就好像人,有生老病死,它『壯年』的時間比以前長些,即颱風的高峰風力最強的時間長了的話,自然破壞力就會大了。」
他又指,颱風引起的風暴潮亦較以往更明顯,「原本水位是1米,突然間跳到3米」,此外,在全球暖化、格陵蘭及南極冰川融化下,導致海平面上升,將會令水浸問題更加嚴重。而颱風吹襲期間海邊會出現「越堤浪」,即越過沿岸構築物的海浪,單靠貼膠紙是不能抵禦海浪,建議海邊附近餐廳應加設木板,政府應加建防波提。
就每次打風市民總會在網上發表不同意見如「八號風球風力不似如期」,梁榮武指,有市民可能對於天文台熱帶氣旋警告有所誤解。他解釋,天文台懸掛八號風球警告時,並不代表風力會立即達到烈風程度,而是會慢慢增強至有關程度,給予市民更多時間準備。他又提醒市民在風平浪靜時亦不應掉以輕心。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有市民在岸邊觀浪,兩人被捲落海,亦家長帶同兒童到海邊險象環生。梁榮武表示,不完全反對市民感受大自然威力,惟必須以安全為前提,要有危險意識、做好風險評估,以及遠離岸邊等危險地方。他透露,女兒年幼時,他亦曾與她在八號風球時,在安全及遠離岸邊的情況外出,「只想她感受一下風球的風力,雨點打落身體會痛的感覺。」目的是讓後代知道大自然的威力及尊重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