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5-08-02 10:30:00

撞名地方|大坑西邨不在大坑?|香港街道故事

分享:
撞名地方|大坑西邨不在大坑?|香港街道故事

撞名地方|大坑西邨不在大坑?|香港街道故事

早前曾寫過撞名的銅鑼灣和銅鑼灣山路的故事,今次的主角──大坑在港島,是美食集中地、中秋舞火龍的熱點;大坑西邨在九龍,是香港最後的私營屋邨,但兩者的名稱卻如此相似?為甚麼呢?

文章出處:「當代中國」網站

港島大坑 美食迷必到 中秋舞火龍聖地

一切要從它們的名稱由來說起。

位於港島銅鑼灣區的大坑,根據大坑火龍文化館網站的記載,「前臨一處銅鑼狀的海灣;灣後為陡峭的渣甸山和畢拿山,兩山之間有一條大水坑向北傾流入海灣,大坑因而得名。」

adblk5
在陡峭斜坡上興建的港島大坑寮屋。圖攝於1965年。(圖片來源:香港記憶/高添強藏品) 虎豹別墅自2023年起免費開放,市民可在古物古蹟辦事處網頁預約參加導賞團,2025年5月新增「虛擬實境:萬金油花園『十王殿』展覽」,可利用虛擬實境裝置,探索昔日的萬金油花園「十王殿」。(圖片來源:Getty) 位於香港大坑書館街12號的大坑火龍文化館,原建築物建於1909年的「孔聖義學」,2010年起空置。2013年獲政府納入活化歷史建築計劃,變身大坑火龍文化館。(圖片來源:大坑火龍文化館網站) 每年中秋節的大坑舞火龍活動,都吸引很多港人及旅客前往觀賞。(圖片來源:Getty)

而位於石硤尾的大坑西邨,其名字反映它的地理位置。大坑一詞,除了可解作溪流,也有指為山谷。大坑西邨就是指其建於一個大坑的西面(即大坑西)的地區之上。

雖然大坑和大坑西邨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同樣是赫赫有名。

大坑是銅鑼灣道、香港中央圖書館以南及大坑道一帶的地區。大坑道往山上望,都屬於低度密住宅區,例如光明臺、大寶閣、豪園、大坑臺等,還有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虎豹別墅。

而大坑在銅鑼灣道以南的地方,就以唐樓為主,有不少特色美食店進駐,成為吃貨人士的好去處。

不過,該處最聞名中外的,還是每年中秋節舞火龍活動。今年(2025)已定了10月5日至7日(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舉行,大家不要錯過免費觀賞這項國家級非遺的機會。

延伸閱讀:大坑舞火龍舞入中國國家級非遺

延伸閱讀:由萬金油大王到報業大亨 胡文虎香港星洲建虎豹別墅

九龍大坑西邨 消失的私營屋邨 2029年重生

若說大坑的舞火龍活動是難忘的集體回憶,那麼大坑西邨的重建清拆,亦是香港房屋史的重要一頁。

石硤尾大坑西邨前身是 「光民村」寮屋區,後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發展為私營廉租屋邨。(圖片來源:Getty) 香港最後的私營屋邨大坑西邨,已完成59年的歷史使命。目前屋邨正進行重建工程序,預計2029年會完成。圖攝於2025年6月底。(圖片來源:當代中國)

石硤尾大坑西邨(正式名稱為大坑西新邨),雖然建築跟與政府公屋相似,但實際上卻是由私人的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的,是香港最後的私營廉租屋邨。

2021年《施政報告》宣布,批准重建大坑西邨,59年歷史的大坑西邨完成歷史使命。隨着居民的全部遷出,目前大坑西邨已開始啟動重建程序,建築地盤已準備好,樓宇外圍也搭建了竹棚。

預計重建工程將於2029年會完成,將會看到新的大坑西邨面貌。

延伸閱讀:香港最後私營屋邨 大坑西邨重建清拆 財爺亦是舊街坊

大坑東建蓄洪池 抵禦50年一遇暴雨

當大家的關注點都在香港唯一的私營屋邨大坑西邨拆卸上,又有否留意到與大坑西邨一街之隔的大坑東邨?

有別於大坑西邨,大坑東邨是政府公共屋邨,第一代於1955年開始入伙,曾於1970年代重建,新樓宇於1983年至2002年期間入伙。

與大坑西邨一街之隔的大坑東邨,是政府公共屋邨,曾於1970年代重建,新樓宇於1983年至2002年期間入伙。(圖片來源:當代中國) 位於大坑東遊樂場的欖球場和足球場的地底的大坑東蓄洪池,其設計可以抵禦「黑色暴雨」(每小時70毫米)的暴雨。(圖片來源:渠務署網站) 圖為大坑東蓄洪計劃的雨水泵房。(圖片來源:渠務署網站)

而說到大坑東,不得不提大坑東蓄洪池。它建於大坑東遊樂場的欖球場和足球場的地底,是香港首個大型地下蓄洪計劃,作用是防止旺角一帶因大量雨水從獅子山向南湧下,解決該區的水浸問題。

該蓄洪池的設計可以抵禦50年一遇的暴雨,即每小時超過100毫米的降雨量,遠高於天文台界定為「黑色暴雨」的每小時70毫米。

大坑東蓄洪池的設計,分別在2002年及2012年奪得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創意大獎及高空綠化大獎2012 - 優異獎,相當威水。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於am730刊出,歡迎關注】

ADVERTISEMENT

第3輪消費賞開始!勁送iPhone / 冷氣機 / BB車 / 空氣清新機!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