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患者居青衣曉峰園。(鍾式明攝)
本港再錄得一宗新增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累計3宗本地個案。新增病例為45歲男患者,居住於青衣曉峰園,在上環工作,無旅遊史;而潛伏期內到過上環信德中心及葵涌廣場一帶,兩區之前都有輸入個案,連同曉峰園同樣被列為監測區域。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指,患者潛伏期間並無到過黃大仙鳳德邨一帶,因此相信與鳳德邨兩宗本地個案沒有傳染病學關聯。
新增個案患者有長期病患,上周四(上月30日)出現發冷、發熱及手部關節痛等病徵,並於上周六(1日)向私家醫生求診,現時在瑪嘉烈醫院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情況穩定。中心追查發現,患者過去3個月並無外遊或出境記錄,列為本地個案;潛伏期間並無到過黃大仙鳳德邨,因此與早前的本地個案並無流行病學關連。
中心已為個案的5名家居接觸者或共同暴露於感染源頭的人士提供醫學監察及健康建議,暫時無人有出現病徵。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指出,曉峰園個案患者活動範圍不如之前兩宗鳳德邨個案集中,因此尚未確認確實的感染源頭。惟在追查源頭時,將其到訪地點與之前的輸入個案活動軌跡比對,發現患者的活動範圍和之前部分輸入個案吻合,包括青衣曉峰園、上環信德中心,以及葵涌廣場一帶。食環署會加強這些地方的防蚊工作。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吳東尼亦表示,將為青衣曉峰園鄰近住宅的1,500戶居民進行排查。
歐家榮(右二)昨交代新增的本地個案詳情。(鍾式明攝)
3區設健康站
青衣、葵芳及上環三地近期的蚊患指數均在10%以下。被問及曉峰園、葵涌廣場及信德中心感染風險時,歐家榮說,3個地點蚊患情況不嚴重,故相信有關風險不是很高,加上香港開始進入冬季,天氣較涼、雨水較少,未來風險將進一步減低,但強調不能掉以輕心,市民須徹底防蚊、滅蚊。但他指,若有市民在10月1日之後到訪這3個地方,並出現病徵,應聯絡中心。中心會在葵芳邨、長亨邨和上環設醫護站,為有需要市民做評估。
另外,就黃大仙鳳德邨本地感染個案跟進,中心過去一周為近1.1萬人做評估,找出40人近期出現輕微病徵,39人血液報告顯示並無感染宗基孔肯雅熱,仍有一宗正在化驗。
連同昨公布的一宗,本港今年累計錄得55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52宗屬輸入個案,3宗屬本地個案,當中鑽石山鳳德邨上月26日出現本港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後,同一屋邨禮賢會恩慈學校55歲女校工亦確診;以及昨日公布的青衣曉峰園個案。
潛伏期為2至12天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已在全球逾110個國家出現。患者常見病徵包括發燒、嚴重關節痛、肌肉痛、頭痛、疲倦及紅疹,部分人關節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雖然死亡個案罕見,但長者、嬰兒、孕婦及長期病患者屬高危群組。病毒主要由雌性伊蚊傳播,香港常見的白紋伊蚊亦可傳播此病。潛伏期為2至12天,通常為3至8天。目前無特效藥或疫苗,治療以紓緩症狀為主。預防方法包括穿著長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驅蚊劑、避免使用香味化妝品及防止蚊子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