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具有高強度、高韌性及高彈性的特點。
傳統上治療骨缺損,要用到「骨水泥」幫助骨骼穩定,然後利用自體骨、異體骨或人工骨作修補,惟各種材料都有其限制。港大醫學院最近研發出「納米仿天然骨材料(CIOHM)」,則兼具如真實骨頭的韌性,不易折斷及避免傷及附近骨組織,更能夠加速患處癒合。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教授、伍振民基金教授(骨科生物工程)楊偉國教授表示,骨缺損是常見住院原因,可以由車禍、疾病如感染、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癌症等造成,「單於2022年,全國便有超過30萬人因骨缺損而住院。」

(左起)黃德民、楊偉國、港大深圳醫院骨科醫學中心副研究員吴隽博士。
現有材料各具限制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黃德民指出,「骨缺損的傳統治療需要用到骨水泥,以填補骨缺損的位置,並提供暫時的穩定性;情況穩定之後,就需要再做手術,取出骨水泥,並填補自體骨、異體骨或人工骨,讓傷口癒合。」惟3種材料都有其限制。
自體骨:屬臨床金標準,一般會於盆骨取用材料,故供應有限,也可能造成供體部位併發症如感染等;
異體骨:即屍骨,由於須嚴謹消毒,或破壞其再生能力,同樣也有供應有限的問題;
人工骨:可無限製造,能夠幫助骨頭生長,但沒有穩定作用,強度雖較高但亦較脆,容易因缺乏彈性而斷裂,若應用於骨質疏鬆脊椎骨折患者身上,或會發生塌陷並傷及附近骨頭,導致治療失敗。

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可以自動填充骨缺損空間,有利骨組織再生和癒合。
融入納米彈弓
骨主要由無機磷酸鈣及骨膠原組成,而人工骨的材料僅得磷酸鈣。楊偉國續指,「故人工骨有足夠硬度,卻沒有真實骨骼的韌性。」研究團隊利用納米簇錨點技術,成功將納米簇融入至人工骨之中,製成CIOHM。「納米簇就像納米彈弓,為CIOHM加入一些彈性和韌性,亦兼顧到強度,令其力學特性與天然骨骼接近,相似度逾90%。」此外,CIOHM能夠吸收水分膨脹,自動填充骨缺損位置,「吸水後不僅能保持最大抗壓強度,還具備良好彈性,形成多孔結構,有助細胞與CIOHM黏合,並有利骨組織再生。」CIOHM亦能夠透過3D打印技術製作成不同形狀,適用於不同骨骼部位。

無器官毒性
為證實CIOHM的安全性和效用,研究團隊作出體外人體細胞及動物體內實驗,發現對細胞不存在毒性,對於動物的肺、肝、腎功能也沒有影響。對比骨缺損自然康復、採用傳統骨水泥和CIOHM的癒合效果,經過8周時間後,CIOHM的效果較佳,於骨質密度和骨量的回復,比傳統骨水泥高接近1倍。
黃德民認為,CIOHM具有骨水泥的穩定功能,也有助骨骼癒合,加上其可生物降解的特性,為患者填補骨缺損之後,毋須再次做手術作自體骨或人工骨移植,能夠減省了手術次數和時間,「相信除了骨科之外,將來可拓展至整形外科、神經外科及牙科之中應用。」CIOHM在內地已取得專利,研究團隊未來希望能與醫療產品公司合作,推展臨床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