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是《刺針》成立200多年來,首個由華人專家學者牽頭的癌症委員會報告,聯同日韓及歐美等地,共51位肝癌專家共同制訂。
肝癌為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報告,指全球逾六成肝癌病例可預防,包括透過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減少酒精攝入及管理肥胖等代謝因素等。團隊預測,倘若不加以控制該上升趨勢,全球肝癌患者及死亡人數將在2050年翻倍。
肝癌分別是全球和香港第六及第五大常見癌症,與肺癌同為「沉默殺手」。因肝臟沒有痛覺神經,加上早期癌症徵狀不明顯,過半病人在發現患病時已到了中晚期,5年相對存活率不足30%。加上全球的肝癌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團隊估算,倘沒有任何干預措施,全球肝癌新症將在25年後,由2022年約87萬宗翻倍至2050年152萬宗;死亡人數則預計由76萬人增至137萬人。

中大醫學院團隊與內地學者領導的《刺針》肝癌委員會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
減少飲酒 管理肥胖可預防肝癌
中大指,肝癌的主要成因包括病毒性肝炎感染、長期過量飲酒,以及代謝相關脂肪肝性肝病。報告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陳林教授強調,全球至少有六成肝癌可透過控制風險因素而預防,估計甚至已屬保守,惟具體預防策略須因應東方和西方的差異作調整。他續指,內地肝癌病宗數目佔全球四成,當中六成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致,加強肝炎疫苗接種、抗病毒治療為最有效防控措施;西方則以代謝病相關脂肪性肝炎為主因,所以更應解決肥胖問題。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教授補充,肝癌大多數與慢性肝病有關。接種肝炎疫苗可有助避免病毒感染,而預防慢性肝病則需要從生活習慣入手,包括減少酒精攝取及控制體重以護肝。中大表示,全球倘若能夠積極推動肝癌預防措施,每年將新發病例減少2%至5%,預計在2050年最高可減少1,700萬個肝癌新症及1,500萬宗相關死亡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