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哲玄過去兩月進行私家醫生收費調查,發現有六成六醫生較3年前有加價。(羅庸軒攝)
政府擬修例提升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外科醫生、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進行私家醫生收費調查,發現有六成六醫生較3年前有加價,而比較2018年的同類型調查更發現醫生收費在7年之間全面上升,增幅介乎兩成至五成。他指出,當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增加,病人在求診前便可參考和有預算,甚至使醫生有價格壓力,「不如又平少少吖。」
大多普通科門診診金包3日藥
林哲玄過去兩月致函全港所有註冊醫生進行收費調查,在扣除當中的沒有私人執業、退休或不再提供臨床服務的醫生等,共有512份問卷符合私人執業條件可作分析。結果發現,家庭醫學或普通科門診的診金收費,非專科和專科醫生中位數分別為400元及540元,當中逾93%非專科和逾八成專科的診金都會包3日藥物。
手術費方面,外科醫生收費以超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手術分類,以中位數計例如胸腔主動脈人工血管移植術的超大型手術為13.5萬元、大腸癌微創結腸切除術等相關收費為6.8萬元,而中型和小型手術中位數分別是3萬和1.15萬元。
慢病共治計劃醫生參與率待改善
林哲玄表示,近七成醫生比一年前都沒有加價,但66%較3年前有加價,包括四成醫生加幅一成或以下、兩成多加幅一至兩成等。如進一步比較香港醫學會2018年同類調查的結果,醫生收費在7年之間全面上升,增幅介乎兩成至五成,當中家庭醫生和普通科門診診金中位數7年間增加四成,專科醫生門診的診金中位數就上升兩成半。不過,家庭醫生、非專科和專科醫生在醫院的門診診金中位數沒有增長,仍維持1,000元及1,500元。
調查同時發現,分別有51%專科和87%非專科醫生加入基層醫療指南,但其他如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長者醫療券、大腸癌篩查等公私營協作計劃,專科醫生的參與度各項目都不超過一成;相應的非專科醫生參與度則介乎13%至57%。針對慢病共治計劃,更只有21%非專科和4%專科受訪醫生有參與,林哲玄認為慢病共治計劃作為基層醫療發展的旗艦重點項目,參與度大有改善空間,「仲需要更加努力」,建議基層醫療署為此更廣泛諮詢業界。
病人不知其他醫生價格「硬食」不公道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明日開會討論政府擬修例提升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林哲玄指從病人角度應該在找醫生、入診所前對收費有概念,認為日後規定的收費表可一併列出本身身體健康和年長較多疾病兩種背景,市民判斷自身狀況後便可比較價錢,「數據畀市民要簡單易用實際。」今次調查亦顯示,病人整體健康風險愈高就有愈多醫生會額外收費。
林哲玄直言,病人如果無法得知其他醫生收費而「硬食收貴」並不公道,增加私營醫療收費透明度「等於擺晒價錢喺度」,如果有一個病人容易查閱兼內容易明的系統,醫生自然有價格壓力,「不如又平少少吖。」不過,他又坦言不想見到有醫生為競爭而壓價,甚至使病人有錯覺「唔做呢個手術就傻仔」,出現病人因收費而進行不必要醫療程序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