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政公署和社會福利署交代一宗懷疑詐騙社區券計劃津貼個案的調查。(吳康琦攝)
廉政公署上月拘捕5人,包括一名註冊護士和一名註冊職業治療師,涉嫌利用各自的護理機構及專業身份,拉攏和唆擺長者家人,購買社會福利署的「社區券」並在有關機構使用,惟機構實際沒有提供上門的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政府經「社區券」提供的津貼最終由機構與家人「五五分帳」。廉署提到,兩間機構在案發期間共取得約1,800萬元津貼,但機構同時亦確實有向部分長者正當地提供服務,實際涉及騙款和人數尚待調查。
案中長者每月最高享1萬元津貼
社署2013年推出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計劃,主要對象為體弱長者,年滿65歲長者可自由選擇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支援他們居家安老,政府會每月資助60%至95%費用不等,長者券可用於日間護理中心服務或上門的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
廉署早前接獲社署轉介指,懷疑有人以貪污方式藉社區券計劃詐騙政府津貼,調查後上月拘捕2男3女,年齡介乎27至57歲,包括身為案中主腦的註冊女護士、註冊男職業治療師,兩人分別各自經營一間私營護理機構,以及3名女護士所屬機構的員工。廉署調查發現,被捕人涉嫌運用其醫療專業身份和廣闊的人脈關係,拉攏市民為長者申請此計劃,並向社署訛稱機構曾上門為市民提供護理、膳食服務和家居清潔等,使每名長者每月最高享有1萬元津貼,事成後由護理機構與長者家人對分。
涉提供培訓班使家長覺得做法正當
案中主腦女護士的護理機構早於2019年成立,主要是進行專業照顧生意,至2023年中其中一名主腦開始犯案,遂透過人脈主動接觸和拉攏家中有長者的市民參加社區券計劃,然後購買涉案機構的服務。過程中,機構會安排家屬成為掛名員工及服務提供者,甚至向他們提供速成培訓班,試圖令家人覺得做法正當,機構亦會協助申請長者到地區長者中心接受評估,署方形容犯案人行為不是很有組織。廉署又發現,有長者家屬本身有正職,根本無法在日間提供服務,亦有長者會被哄騙預先簽名或在紀錄表上填寫虛假服務提供者名字、時數等。
案件兩名主腦起初只是經營一間私營醫療機構,在犯案接近一年後,即去年6月由被捕註冊職業治療師成立另一機構犯案。廉署執行處總調查主任鄒佩均表示,兩間機構每月向20至200名長者提供上門服務,過去兩年涉及政府津貼額約1,800萬元,不過由於機構確實有向部分長者提供服務,並非全數懷疑有虛假成分,因此實際涉及詐騙的個案和金額仍待調查。被問到案中家屬會否同被檢控,廉署執行處首席調查主任鄭礎明提到,調查發現主腦以專業知識和利用家屬的信任,吸引不熟悉計劃的人士去參加,相信家屬是受唆擺,署方調查及綜合證據後會再向律政司報告,檢視哪些人士要被檢控。他又指,廉署已因應今次案件主動檢視社區券運作指引,杜絕同類事情再發生。
社署現僅能加強監察涉事機構
社署助理署長(安老服務)甄麗明表示,現時社區券計劃有約1.2萬名長者使用,319個認可服務單位遍布全港十八區。她指,署方去年接獲舉報有服務單位懷疑詐騙津貼,例如提供失實紀錄和教唆騙取等,為首次收到涉及專業人士涉嫌唆擺家庭及收受利益的舉報。同時,她表示認可服務單位需要聘請專業人員,向長者提供相關的專業服務,普通家人成為員工提供服務的做法並不能接受。由於涉案護理機構確實有提供正當服務,社署為顧及現有享用服務的長者,只能對涉事機構加強監察,包括加強審核其服務紀錄及檔案,並會直接探訪有關長者及家人,確保他們獲得所需服務,不受事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