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茲海默症早期常見症狀為喪失短期記憶。(資料圖片)
全球每3秒就新增一名阿茲海默症患者,這種侵蝕記憶與認知能力的腦退化疾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重大挑戰。阿茲海默症早期最常見的症狀為喪失短期記憶,惟患者易誤以為只是年齡增長的自然記憶力退化,因而錯失最佳介入時機。有中學生研發的「腦」友記應用程式(App),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整合患者的4項關鍵生物標記,再對比健康數據庫,讓患者定期自我篩查評估患病。開發的學生望擴充數據庫並尋求合作,將程式成為可幫助患者的工具。
數據統計,目前香港約有逾10萬名失智症患者,大部分為阿茲海默症患者,佔香港長者病例約65%,而早期主要表現為記憶力衰退,故易被忽視。聖保祿學校學生團隊開發的「腦」友記應用程式(App),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整合分析語言流暢度、反應速度、眼球運動軌跡及瞳孔對光反應變化等4項關鍵生物標記,再與健康數據庫對比,程式能初步評估用戶的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鼓勵定期自我篩查,以把握黃金介入時機。團隊表示,開發過程須兼顧學業,並從零開始學習編程,耗時半年完成雛形,未來期望擴充數據庫並尋求合作,將程式逐漸發現,望將來可成為可幫助患者的真正工具。

香港健康創科盃的賽事早前已舉行,得獎隊伍(前排右起)英皇書院(季軍)、九龍真光中學(冠軍)及聖保祿學校(亞軍),昨分享構思理念。
聖保祿學校學生團隊憑「腦」友記應用程式在港大醫學院與香港津貼中學議會合辦的全港首屆「香港健康創科盃」獲得亞軍。比賽以「智能大數據醫學應用」為主題,吸引全港131間中學、逾500名師生參與,當中冠軍由九龍真光中學團隊勝出,她們運用AI技術設計,利用較短小的蛋白質分子的肽類分子,透過生物信息學分析及估算,目標是開發出可能比現有化療藥物更能有效抑制癌細胞增生的潛在治療方案,冀降低成本和減少副作用。獲得季軍的是英皇書院團隊。他們開發名為「智醫四診」的系統,將傳統中醫舌診進行智能數位化,結合AI分析舌象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院教授、擔任比賽評審的何永基在評論獲獎項目時表示,參賽同學能善用大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即使缺乏臨床實驗結果,仍能透過AI工具作具邏輯的推敲,設計出有探討價值的方案。比賽召集人、港大醫學院院長資深顧問陳應城表示,參賽同學在中學階段已能將構想轉化為具體應用方案,成果令人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