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磁廠是香港現存唯一的百年手繪瓷器工廠,自1928年創立以來,專注於製作廣彩(廣州彩繪瓷器),這是中國四大名瓷之一。經過近百年的傳承,現由第四代負責人曹嘉彥(Martina Tso)掌舵,其精湛的手工藝品深受歐洲、日本遊客及國際品牌青睞,包括Estee Lauder香港分部曾選用其產品作為贈禮,甚至立法會也委託其設計外交紀念品。粵東的瓷器不僅在全球博物館展出,還與眾多品牌合作推出聯名產品,單個盤子售價可達數千元。
文:Kiki、Maggie 攝:吳康琦
廠房內堆積如山的陶瓷,估計有上萬件。
立法會和粵東合作的外交紀念品。
廣彩與港彩:中西交融的獨特工藝
廣彩是在白瓷器皿上彩繪並燒製而成的工藝品,粵東磁廠將其發揚光大,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形成了獨具香港特色的「港彩」。例如「督花」紋樣源於前港督麥理浩夫人喜愛的土耳其圖案,深受市民和商家喜愛;「綠金花」則在六、七十年代風靡美國百貨公司及日本收藏家;「紋章瓷」將英國家族或國家徽章與廣彩花邊結合,迎合西方客人的品味。此外,傳統廣彩圖案如「牙邊花芯」和「龍鳳鬥芳」蘊含吉祥寓意,展現嶺南風情。這些中西交融的設計反映了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痕跡,成為港人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師傅會在白瓷上起稿、畫線,線條完成後,就會上色。
製作工藝與歷史傳承
廣彩製作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白瓷上起稿,繪製線條;接著上色,通過調節水量控制色彩濃淡;最後在約780°C的窯爐中燒製成形。過去因韓戰導致的美國貿易限制,粵東轉而使用日本、英國、德國的顏料,至今仍保留這一傳統。工廠的歷史始於曹志雄的祖父曹侶松,他在1928年看準商機,與澳門的譚氏兄弟合作創辦「錦華龍廣彩瓷廠」,後於1947年改名為粵東磁廠。鼎盛時期,工廠僱用逾300名工人,但因日本侵港而暫停運作,戰後重組後延續至今。
挑戰與新生
儘管粵東磁廠在香港屹立近百年,但如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老師傅逐漸退休,新一代多將廣彩視為興趣而非職業,導致人才短缺。然而,粵東憑藉「重質不重量」的經營理念,堅持高端市場定位,吸引國際酒店、領事館及收藏家青睞,成功延續品牌價值。
第四代負責人Martina年輕時對繼承家業興趣不大,但在2018年香港文化博物館的「港彩流金」展覽啟發下,她開始深入了解並愛上這門工藝。疫情期間,她在家練習繪畫,逐漸投入廣彩事業。近年,粵東積極推廣品牌,舉辦工作坊、與品牌合作,並在社交媒體宣傳。
粵東與香港知名手機殼品牌Casetify推出的聯乘產品。
2023年,香港旅發局邀請粵東參與「藝聚香港」活動,展出融入茶餐廳、維多利亞港等香港元素的8吋碗。
文化使命與未來
粵東磁廠不僅是手工藝工廠,更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其產品作為旅遊手信,承載了香港的文化記憶,吸引外國遊客及收藏家。Martina與家人積極參與教育活動,在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中小學推廣廣彩文化,甚至通過講座傳承中華文化。粵東的瓷器從昔日養活300多人的大型手工業,到如今成為遊客與媒體爭相探訪的百年老店,見證了香港的時代變遷。Martina認為,港彩的中西融會不僅是藝術,更是香港人身份與歷史的縮影,值得讓更多人認識與珍惜。
【 am730生活文化影片盡在 @PMlif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