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購寵物或涉釣魚詐騙,部分情況與其他網騙相似。(資料圖片)
消委會早前聯同漁護署調查網購寵物及寵物釣魚詐騙問題。漁護署首席獸醫師楊莉今早(16日)在港台節目表示,署方設立專責調查小組,檢視網上的動物銷售及繁殖廣告,同時處理相關投訴,發現部分情況與其他網騙很相似,不法分子會利用假帳戶或即時軟件的高度匿名,導致買家難以追查真實身分,亦可能利誘獎賞市民領養動物,牽涉金錢交易。
必須提供入口證或「黃紙」
楊莉指出,寵物店可以在網上賣廣告,但售賣時需要出示動物的實體,而且要在其獲發牌照的實際處所進行;如果賣家的寵物屬於自家繁殖,署方會根據繁殖場的寵物數量而發出「A牌」或「B牌」,市民可以致電漁護署熱線核實相關牌照。她又提到,寵物合法來源包括入口或者本地繁殖,賣家必須提供相關入口證或「黃紙」,即由漁護署加簽的狗隻繁育者聲明書。
市民對網購寵物風險認知不足
調查亦邀請註冊獸醫參與,結果顯示來自網購的貓狗較多健康欠佳。楊莉說,不少市民對網購寵物的風險認知不足,因此早前推出專題網頁「寵物釣魚詐騙」及宣傳活動,同時與消委會進行調查,以提高市民的認知。
香港寵物業商會副會長陳雅芝在同一節目表示,從獸醫方面聽到不少網購寵物有貓瘟或狗瘟,運送過程很多時很擠迫,如果從內地走私來港,可能受到感染,市民購買的一刻未必察覺到,但數星期後問題就會浮現。
九成網購寵物都是無牌
陳雅芝認為,現時網購寵物有很大吸引力,但估計現時九成網購寵物都是無牌。她強調,漁護署有定期監察,包括要求寵物店領牌及每年申請續牌,初生狗隻最少要10個星期大及斷奶才可以賣等。她又說,懷疑無牌售賣寵物平台可能是有健康保障期提供退款的承諾,但質疑如何確保及兌現或追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