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小學部團隊與發明家合作研發,兩項發明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2025中獲得兩大獎項,香港學生的創意備受國際認可。
香港小學生的創意不可小覷,於今年4月9至13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全球3大創科發明展之一的「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兩支小學部隊伍首次參展便贏得一個金獎,以及首次有香港學生贏得的沙地阿拉伯教育部特別獎兩個獎項,除展示了香港小學生的無窮創意和科技應用能力外,亦顯示了同學的解難和溝通技巧,讓同學於過程中學會更多技能,做好準備迎接未來。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總校長陳偉佳博士,MH指,學校一直認為同學有不同潛能,會盡力支持同學參與不同活動,包括校內及校外舉行的活動。「同學只要有心參與這些活動,學校都會支持,他們享受了活動過程後,如能獲獎便可算是額外紅利。」陳博士指學校對表現優異的同學亦會有獎勵,如周年頒賞禮上表揚,讓他們公開分享成就以鼓勵其他同學。學校亦設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讓同學將成就做成專案,於展示日向公眾展示出來。
陳偉佳博士,MH指該校自創校至今只有19年歷史,宗旨是希望同學做好準備,迎接智慧新時代。
海外交流提升高度 激勵投入創科學習
其實該校中學部亦有同學早年曾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獎,是次為小學部首次參展,無論同學是否獲獎,學校都會支持同學繼續參展。「因為展覽是國際平台,讓同學大開眼界,提升了學習能力和水平,同學於旅程中要與科學家及海外人士交流,有助提升學習高度,對同學未來學習亦有很大刺激作用。」陳博士指學校會因應同學的天賦,再加以栽培。同學能發揮創科靈感,從而熱愛創科學習打造成楷模,帶動其他同學於創科學習上漸成風氣,亦合乎社會發展趨勢。是次與林氏基金合作,讓同學有機會跟大學教授學習,擴闊了眼界並感受知識的無限可能,或有機會孕育未來科學家。
除了參加國際發明展外,學校亦有數年派隊赴英參加「英國教育科技展」(Bett show),讓同學有更多機會接觸外國的專家、學者和同學。小學部總監李家榮亦指,學校在選拔參與的同學,除了老師日常觀察外,亦需通過面試遴選,確定同學有足夠的知識和溝通能力,亦會積極主動,做好準備與世界各地不同人士接觸,解釋其展品的理念。「除了溝通和外語運用能力外,對作品的理解有多深和多闊,是否能舉一反三去解答包括如日後作品的發展方向和實際應用可能等各種不同問題,而不是只簡單回答作品的功用。」陳博士補充指,相信同學的優秀表現,亦是讓評審留下深刻印象。
習慣專題研習課程 助同學提升表現
陳博士續指,學校每年考試後都會舉行專題研習周,同學從小一開始已習慣專題研習模式,初小的同學主要會參與本地舉辦的活動,而高小的同則會參與外地的專題活動,同學經常會參加不同的國際賽事,這些經驗讓同學更習慣在外地參展的氛圍,而且同學的英文解說能力亦很強,可以輕易應付評審及各國參觀者的問題!
「世界一直朝著人工智能及創科發展,應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不同學習活動及國際賽事,讓同學有國際性視野。學校亦會投資更多於STEAM教育上,讓學生準備好去迎接未來。學校更請來一位駐校物理學家及一位演算法工程師教同學,讓同學從小接觸這些基礎知識。加上家長的支持,自19年前創校起已致力為同學提供良好的創科學習氛圍。
同學創新發明 盼落實應用改善社會
是次該校參展的兩項展品,分別是「可持續透明太陽能板」和「銀離子空氣過濾器」:
「可持續透明太陽能板」
「可持續透明太陽能板」
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的「可持續透明太陽能板」,由該校6C高文曦、6D區皢芊、5B蔡依霖、4B周劭澄和4B翟珀醇組成的團隊負責解說。這款透明的太陽能板採用食物渣滓升級可循環原理制成,能輕易安裝到物業的四面牆身或窗戶上,太陽光可穿透太陽板直入室內,其中紫外線和可見光等將被轉化成潔淨的太陽能,而且這款太陽能板可製成不同顏色的透明太陽能板,方便安裝到不同用途的物業中,這項發明既符合零碳和可持續發展策略,亦不用耗費大量土地,於城市任何物業都可安裝,有助提供潔淨能源減沙污染。這項發明除了於是次展覽獲獎外,於2024年的第五屆亞洲創新發明展覽會中亦同樣獲得金獎。
「銀離子空氣過濾器」
「銀離子空氣過濾器」
另一隊由5A的莫謦隃、5B的林晉緯、4E的劉柏希和4C的徐康堯組成的團隊,則憑著解說「銀離子空氣過濾器」獲頒沙地阿拉伯教育部特別獎。是次參展的作品,銀離子空氣淨化層能催化揮發性污染物的氧化。當揮發性有機化合 物氣體(VOC)(例如甲醛)接觸到活性銀離子過濾器時,它們會透過范德華 力被固定在活性碳表面。這種相互作用導致化學吸附,從而產生以電子共享或 電子轉移為特徵的不可逆反應, 在吸附材料和目標污染物之間形成牢固的化學 鍵,有效捕捉和中和有害的 VOC,並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左起:高文曦、蔡依霖、周劭澄、翟珀醇、徐康堯、劉柏希、莫謦隃及林晉緯
創科發明連繫生活 為社會帶來益處
獲獎同學感謝學校與林氏基金的合作,讓他們有機會跟一眾發明家及科學家學習、去大學的實驗室做實驗、在老師帶領下進行創科探索,以及見識到不同社群的需要。同學通過不斷做實驗,並走入社區,如親身前往車公廟了解附近居民的意見,總結經驗和資料後,真正將創科與社區連結,發明「銀離子空氣過濾器」以改善空氣質素。而透明太陽能板的優點則是可安裝於不同窗戶上,並不會影響室內的天然光,比傳統太陽能板更慳位,可以最大程度採納陽光轉化太陽能,同時可以起保育環境的效果。而太陽能板因有不同顏色,可用於裝修設計,亦可用於有機農圃等用途。
太陽能板用了碳點,可將陽光中的紫外光轉化為可見光,從而可化為電能,較傳統太陽能板提供更高的能量轉化率,轉化更多電能。而且太陽能板中的碳點由廚餘製成,符合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目標。而且除了太陽能板外,亦可將碳點裝於薄膜中直接貼上普通窗戶上以收集和轉化能量,再配合一般的能量傳輸和發電裝置,便可以用太陽能發電,有助進一步推動綠色能源普及應用,讓科技真正造福社會。同學們很高興是次能與科學家們合作,並於展覽中獲獎,希望透過他們的研究成果,為社會帶來更多好的影響,亦可激勵更多同學參與科技創新。
感謝栽培支持 肯定努力成果
同學們很高興團隊努力取得的成果獲得肯定,同時在過程中學會如何搜尋資料以解決難題;此外,亦有機會於日內瓦與不同國家的專才和學生交流和認識他們的科技。他們特別感謝學校和林氏基金的合作,讓他們有機會參展,還有老師們的指導和培訓、家人的支持,還有評審團的肯定,是對他們努力的激勵。
左起:李曉彤老師(其他學習經歷及專題研習主任)、羅俊瑋老師(人文素質科主 任)及陳浩勤老師(科學科主任)。
培訓科研及軟技能 助同學迎接新時代
是次參展負責老師之一的羅俊瑋老師指是次團隊的每位同學都有不同角色,而同學於參與的過程有如生涯探索,通過分工合作,讓同學可了解和發揮各自的長處,並學會互補不足,亦讓同學的創新意念能連接社會,日後更有機會落實應用,為社會帶來好處。
指導老師之一的陳浩勤老師亦指,參與展覽的同學都是小小科學家及發明家,負責老師平日主要會訓練同學發掘問題,引導同學的研究方向,學校亦與林氏基金合作,帶同學到大學與相關技術的教授為小朋友提供不同意見,讓他們有機會於大學實驗室進行簡單實驗。老師亦帶同學前往社區進行實地考察,以取得環境數據支持他們的研究。亦有老負責指導同學的演說技巧,讓同學於國際舞台上介紹作品時能更得心應手。
另一位負責的李曉彤老師指老師會於課堂和日常培訓同學的軟技能,如同學的演說簡報技能,讓同學以淺白易明的詞句解釋複雜的理論,甚至會調節難度讓不同人明白概念,與學校PBL的效果如出一轍,都有助同學提升思考能力,加上同學亦習慣了於成果展示日向大眾展示努力成果,於大眾面前演講的模式,都有助他們於日內瓦取得理想表現。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