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訓練課表全攻略 配速點練?月跑量、營養及恢復建議懶人包
香港近年越來越多人投入跑步行列,馬拉松比賽更是不少跑者夢寐以求的挑戰。究竟全馬與半馬距離有幾多?兩者哪個適合你?要如何制定馬拉松訓練計畫、掌握馬拉松配速,並順利完賽?今次就帶大家一步步了解半馬訓練計劃與全馬訓練課表精華,全方位攻略馬拉松!
全馬與半馬距離有幾多?我應該挑戰哪一項?
主流的馬拉松比賽一般分為全馬(全程馬拉松)和半馬(半程馬拉松)兩個距離,全馬距離為42.195公里,是馬拉松的標準距離,適合已有半馬經驗,或有長期跑步習慣且想挑戰極限的跑者。全馬賽事通常設有5.5–7小時的關門時間限制,男子全馬平均完賽約4小時29分、女子約4小時59分。
半馬距離則為21.0975公里,是許多跑者的入門挑戰,適合有一定跑步基礎,想挑戰長距離的新手。多數半馬比賽限時約3小時內完成,業餘跑者平均半馬完賽時間約落在2小時10分–2小時30分。
如何有系統地訓練全馬與半馬?
無論是半馬還是全馬,訓練的核心都在於循序漸進和多樣化訓練,讓身體能逐漸適應里程增加,同時降低受傷風險。
循序漸進增加跑量
身體需要時間適應訓練量的提升,切忌一開始貪多求快。一般建議周跑量或單次長跑距離的增加幅度不要超過每周10%。例如你這周總共跑了40公里,下周不要一下子增加到50公里。
新手半馬訓練可從每周大約跑3–5公里開始,逐步墊高里程:第1周慢跑累積5公里左右、第4周提升到10公里、第8周挑戰15公里,如此類推。同時可每周安排1–2天休息日,讓肌肉有時間修復成長,避免膝蓋或腳踝過度負擔而受傷。
結合多種訓練課程:
馬拉松訓練計畫通常由「長跑、速度訓練、恢復」三大要素組成。單調地每天用同樣速度跑同樣的距離,很容易出現撞牆期,令訓練效果停滯。我們應將訓練拆分為不同類型的課程:
長距離慢跑(LSD):
每周安排一次,以低於比賽配速約40–60秒的速度完成。LSD能建立耐力,讓身體習慣長時間跑步的勞累感。半馬長跑日可逐漸練到15–18公里;全馬則在賽前幾周跑到30–32公里即可,一般不建議超過35公里,以免令恢復期過長。
間歇跑(Interval):
透過高強度交替提升心肺功能與奔跑速度,能有效提高VO₂Max。常見做法是400公尺全速跑接400公尺慢跑,重複多組,每周安排1–2次。
節奏跑/配速跑(Tempo Run)
又稱乳酸閾值跑,配速介於LSD與比賽速度之間,可模擬比賽中的疲勞感並提升乳酸耐受度。練習時可嘗試連續20分鐘,以接近目標半馬配速的速度跑步。
恢復跑
又叫輕鬆跑,主要作用時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除延遲性肌肉酸痛。可安排在間歇或長跑隔天,用比賽配速+1–2分鐘的速度跑短距離。輕鬆跑時記得要把速度控制在舒服的心率區間,確保身體獲得充份休息。
穿插交叉訓練與肌力訓練
馬拉松不只是雙腿在跑,全身的協調和肌耐力都很重要。建議每周撥出1天做其它有氧運動(游泳、自行車、瑜伽等),同時亦可定期安排核心肌群和下肢肌力訓練(如深蹲、弓箭步、棒式撐體),增強身體穩定度並降低受傷風險。
全馬半馬訓練月跑量建議
到底跑幾多才夠?其實不同目標要求不同跑量:
半馬月跑量
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完成比賽,周跑量維持在25–30公里、月跑量約100–120公里已足夠。
但若想追求更好成績,挑戰半馬 Sub 2(兩小時內完賽),則建議把周跑量提升至約48–56公里,月跑量達150–200公里左右。
全馬月跑量
對於初次挑戰全馬的跑者,在訓練高峰期每周跑量大約應落在 60–72 公里,換算下來月跑量至少要突破 200 公里,便應能建立足夠耐力應付比賽。
如果目標是 Sub 4(四小時內完賽),則建議將跑量提升至每周 70–80 公里,月跑量約 250–300 公里 會更理想。
需要注意的是,跑量並非越多越好,當每周跑量超過一定門檻後,訓練效益可能會遞減,甚至增加疲勞與受傷風險。因此,務必要兼顧 訓練品質與恢復。建議每隔 3–4 周安排一次「減量周」(跑量回降約 50%),讓身體有充分時間恢復並持續進步。
跑步熱身運動|緩步跑再做4個拉筋動作 減受傷機會
全馬半馬訓練月跑量配速表
配速(Pace)指的是跑馬拉松時每公里所用的時間,以下為參考配速表:
配速(分:秒/公里) | 半馬完賽時間 | 全馬完賽時間 |
5:30 分/公里 | 約 1 小時 56 分 | 約 3 小時 52 分 |
6:00 分/公里 | 約 2 小時 07 分 | 約 4 小時 13 分 |
6:30 分/公里 | 約 2 小時 17 分 | 約 4 小時 34 分 |
7:00 分/公里 | 約 2 小時 28 分 | 約 4 小時 55 分 |
7:30 分/公里 | 約 2 小時 38 分 | 約 5 小時 16 分 |
8:00 分/公里 | 約 2 小時 49 分 | 約 5 小時 37 分 |
全馬訓練計畫課表
如想順利完賽全馬,一般需要16周的訓練,可參考以下課表,再自行因應自己情況微調訓練細節或休息,並建議在賽前2–3周進入減量期(Taper),逐步降低跑量,讓身體在比賽日達到巔峰狀態:
日子 | 訓練內容 | 訓練重點 |
周一 | 休息或輕鬆慢跑 5–8 公里(保持非常輕鬆的步伐) | 休息日能幫助身體從上周訓練恢復,必要時可以小跑舒活筋骨。 |
周二 | 間歇訓練(例如400公尺×15–20趟,配速略快於目標比賽配速) | 透過高強度間歇,提高心肺耐力,讓你適應比賽時的速度變化。 |
周三 | 中等距離跑 10–15 公里(配速略低於目標比賽配速) | 模擬較長時間連續跑步,增強耐力。 |
周四 | 恢復跑 8–10 公里(輕鬆配速) | 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恢復,同時保持訓練節奏。 |
周五 | 節奏跑 8–12 公里(接近比賽配速) | 提升乳酸閾值,訓練在長時間中保持穩定較快速度的能力。 |
周六 | 長距離慢跑 25–30 公里(刻意放慢的配速,耐力跑) | 逐漸逼近比賽距離,讓身體與心靈習慣長距離作戰。 |
周日 | 輕鬆慢跑或交叉訓練(慢跑5公里以內,或騎車、游泳等低強度有氧) | 給跑步肌群休息,同時維持活動度,避免堆積疲勞。 |
半馬拉松訓練計劃與課表
一般建議半馬訓練至少12周,新手甚至可以拉長到16周:
日子 | 訓練內容 | 訓練重點 |
周一 | 休息或輕鬆慢跑 4–6 公里(保持非常輕鬆的步伐) | 恢復調整狀態,迎接後續訓練。 |
周二 | 間歇訓練(如400公尺×12趟,配速略快於比賽配速) | 提升速度、強化心肺功能。 |
周三 | 恢復跑 6–8 公里(輕鬆配速) | 放鬆身體,幫助肌肉修復。 |
周四 | 間歇訓練(如1000公尺×8趟,以穩定的快速配速進行) | 提高跑步效率和耐力。 |
周五 | 節奏跑 6–10 公里(接近比賽配速) | 適應較高強度下持續跑步,增強耐力。 |
周六 | 長跑 15–18公里(穩定配速的長距離慢跑) | 累積耐力,熟悉比賽距離的感覺。 |
周日 | 輕鬆慢跑或交叉訓練(慢跑5公里以內,或騎車、游泳等低強度有氧) | 維持身體活動度,同時讓主要跑步肌群休息恢復。 |
馬拉松營養與恢復的重要性
在漫長的訓練周期中,營養補給與恢復策略與訓練本身同樣重要:
碳水化合物
建議日常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應佔總熱量的 50%以上。在長跑訓練日前一天,可以適度增加碳水攝取,讓肝醣存量充足,有助隔天能更輕鬆跑完全程。比賽前1–2 天則可進行 Carbo-Loading,將碳水比例提升至 70–80%,多選擇飯、麵或全穀物等食物,以儲備肝醣,避免比賽中能量過早耗盡。
蛋白質
蛋白質是肌肉修復與建構的關鍵營養素,建議在訓練後 30 分鐘內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雞蛋、乳清蛋白、豆漿、瘦肉等,加速修復肌肉。
水分與電解質
長時間跑步會大量流失水分和鹽分,因此平日就應養成多喝水的習慣,不要等口渴才補水。在訓練和比賽時,每隔15–20分鐘就應補水或運動飲料,運動飲料中的鈉、鉀等電解質能防止抽筋。
睡眠
睡眠時體內生長的激素分泌旺盛,能有效修復肌肉微損傷並強化免疫系統。建議保持規律作息,每晚爭取7–9小時睡眠。
伸展與按摩
每次跑完後記得花10分鐘做靜態伸展,特別針對腿後肌群、小腿、臀部等重點肌群放鬆,減少筋膜緊繃。每周可自行使用泡沫軸滾筒按摩,舒緩筋膜和肌肉結節,預防傷痛。
跑步後2招伸展放鬆 避免「跑者膝」
休息周
在漫長的訓練計畫中,每隔幾周安排一個「恢復周」或「減量周」,例如連續三周增加跑量,第四周回降50%,能避免訓練過度,讓身體徹底修復 。
馬拉松比賽時注意事項
經過一段時間認真訓練,終於來到賽事日倒數。為了在馬拉松比賽中發揮最佳、順利完賽,請注意以下事項:
馬拉松賽前準備
「比賽所需的裝備與補給品(衣服、襪子、跑鞋、能量膠等),應在訓練期間就選定並熟悉使用。切勿臨時換新鞋或新衣,以免摩擦起水泡。
賽前一晚建議吃一頓高碳水晚餐,但避免油膩或難消化的食物。同時要確保充足睡眠,提早就寢並放鬆心情。
比賽當天應提前到場,留足時間進行熱身與上廁所。若遇寒冷天氣,可在起跑前穿著舊外套或保暖衣物,開跑後再丟棄。」
起跑與配速控制
比賽起跑時切勿盲目跟隨大隊衝刺,而應依照自己的配速計畫穩定出發。前段可先放慢腳步,等身體有足夠熱身後,再逐步提速至目標配速。
記住,穩定配速是完賽關鍵,即使前半程稍慢,後半程還能加速衝刺;千萬不要一開始過猛,導致後勁不足。
補給策略
馬拉松比賽中,及時補充水分和能量是防止撞牆的關鍵。一般賽事每約5公里便會有水站,建議從第一站開始就定期補水,不要等口渴或脫水才喝。
比賽時也應攜帶足夠數量的的能量補給,如能量膠、糖果、鹽錠或鹽糖等,按照經驗每跑40–50分鐘補充一次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幫助穩定血糖並防止抽筋。
最重要的是,記得在賽前的的長跑訓練中模擬補給情況,測試不同補給品與補給時機,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補給節奏和食物。
心態與心理調適
馬拉松除了體力,更是一場心理戰。賽前難免緊張,但可以透過冥想、深呼吸或聽音樂來平復心情,想像自己順利衝線的畫面來建立信心。比賽時也可把全程拆成幾段里程,一段一段去完成,給自己設立小目標。當撞牆期來臨,要提醒自己這是正常現象,減慢配速、深呼吸、補充能量、並告訴自己「撐過這幾公里就會好轉」。一旦熬過撞牆期,終點線通常已經不遠。
足底筋膜炎舒緩|三招伸展運動 長時間站立人士必學
馬拉松或半馬常見問題
-
全馬或半馬訓練多久才足夠?
半馬建議 12–16 周,每周跑 3–4 次。全馬建議 16–20 周,每周跑 4–5 次。
-
新手沒有跑過半馬,可以直接挑戰全馬嗎?
建議先半馬再全馬更穩妥,但若有跑步基礎,並願意投入足夠時間訓練,也可以直接準備全馬。
-
訓練時是否要完全照表跑?
課表是「方向」而非鐵律,若過度疲勞或身體不適,可靈活調整。寧可少跑一天,也不要累積成傷。
-
在訓練中,我需要跑到比賽的完整距離嗎?
不需要,也是不建議。半馬通常練到 15–18K 便足夠,全馬則練到 28–32K便可。超長距離訓練恢復和受傷成本過高,反而有機會影響後續訓練品質。
原文刊登於 Yahoo 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