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以「七年之癢」來形容婚姻關係最脆弱的時間點。婚姻首七年一定越來越難捱?婚姻年期長於七年的,又是否可以放鬆下來?如何解讀和預備「七年之癢」,以維持穩定及長久的婚姻關係,不單止是伴侶的疑問,亦是研究兩性關係的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的疑問。
有學者研究內地截至2010年為止的《中國家庭追踪調查》數據。在1980年前只有極少數的離婚個案。隨著時代的推進,離婚個案不單止逐年上升,在統計上開始呈現出一個越來越早的離婚高峰期,由1990年代「十四年之癢」,慢慢向前推移,至2000至2010年的「七年之癢」。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現象整體經濟及教育水平提升,令兩性對婚姻生活追求更大的期許、對生活模式持更開放態度有關,不排除日後離婚高峰期可能進一步縮短,「五年之癢」、「三年之癢」或許在下幾個十年出現。
根據社會學的「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理論上孩子的誕生會削弱夫婦關係,直至孩子年紀漸長,開始獨立,夫妻的婚姻滿意度才逐步提升。但研究人員分析內地的情況,發現育有子女反而是減少離婚的原因,孩子越多、年紀越小,越是婚姻的保護因素,相信與傳統文化「維持家庭一體性」、擔心為子女成長造成影響有關。而現今社會「少子化」現象普遍,華人社會對保持婚姻穩定性,可能也會構成衝擊。
當然,統計學分析只能讓我們一窺整體的現象,分析伴侶間的性格、處事態度與婚姻穩定性可能更切合實際需要。婚姻癢不癢、何時癢、如何止癢,豈是一句諺語能夠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