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18-09-18 06:00:00

症狀易被忽略 小心多發性骨髓瘤

分享:

周身骨痛、頭暈、口渴、體力下降,看似是年紀漸大而出現的小毛病,但其實有可能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徵兆。此外,近年發現此病有年輕化趨勢,由2006年至2015年,45至65歲病發個案升幅接近一倍,中年人士宜多加留意。

梁憲孫(左)建議張先生(右)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要維持均衡飲食、少食多餐,並避免辛辣及油膩食物。

梁憲孫(左)建議張先生(右)等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要維持均衡飲食、少食多餐,並避免辛辣及油膩食物。

多發性骨髓瘤是由於漿細胞異常增生所引致的癌症;正常漿細胞負責製造抗體對抗感染,但異常漿細胞會不斷增生,並大量釋出沒有對抗感染能力的抗體「副蛋白」,而且會在身體多處出現。血液及腫瘤科專科梁憲孫教授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病因尚未完全明確,不過有研究指基因變異可致病,而觀察所得,65歲以上長者、肥胖症人士、免疫系統功能衰退、曾暴露於輻射或接觸某些化學物品,會較大機會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症狀持續應求醫
症狀方面,一般會出現高血鈣、貧血、腎功能受損及骨骼損傷。梁憲孫解釋,「高血鈣會令患者出現口渴、尿頻、便秘、食慾下降;貧血則會引致頭暈、氣促、體力下降;如腎功能受損,腿部還可能會腫脹、皮膚痕癢等;另外脊椎骨、臀骨及頭顱骨或出現骨痛,而骨髓瘤附近骨骼會較易骨折,並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由於症狀亦常見於其他疾病,易令患者延誤求診。其實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率頗高,2015年有240宗新症,同時有150人因此病死亡,因此若發覺持續出現以上症狀,宜盡快求醫。


年輕年長治療有別
若確診此症,梁憲孫表示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安排不同治療,「較年輕患者可考慮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先用高劑量化療藥物破壞癌細胞,再將預先從患者體內抽取的幹細胞重新植入。不適用者將安排標靶藥、類固醇及化療藥物組合作治療。」標靶藥分別有蛋白酶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及單克隆抗體藥物三類,而國際大型研究VISTA的測試結果發現,使用蛋白酶抑制劑「硼替佐米」的患者,相比用傳統化療藥及類固醇的患者,能降低31%死亡率,而且整體存活期的中位數亦達56.4個月,比另一組患者長13.3個月。

 

醫生會通過血液及尿液分析、X光檢查、活體檢驗來診斷多發性骨髓瘤。

醫生會通過血液及尿液分析、X光檢查、活體檢驗來診斷多發性骨髓瘤。


持續治療提升療效
梁憲孫認為,要達致最理想療效,必須在治療取得初步成效時持續進行治療,才可較長時間維持患者病情穩定,延長壽命。現年53歲的張先生,2012年中開始發現自己容易感冒及周身骨痛,在年度檢查發現血色素及血小板指數大幅下降,轉介至內科詳細檢查後,2013年初確診是早期多發性骨髓瘤。確診後,醫生即安排他接受蛋白酶抑制劑「硼替佐米」靜脈注射、口服標靶藥「沙利度胺」及止骨痛用的「吊骨針」作治療,6個月後副蛋白指數已下降至低水平。此時醫生為他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作鞏固治療。可是一年多後癌症復發,醫生採用蛋白酶抑制劑「卡非佐米」結合免疫調節藥物「雷利度胺」作治療,並再次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現時情況穩定,只需定期監察病情變化。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