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解碼|糖尿病患者 免疫力差易生蛇 及早接種疫苗 減後遺症風險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因受病情影響較弱,因此他們的「生蛇」風險往往較一般人高,亦容易受神經痛等後遺症困擾。有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表示,患者除了要妥善管理病情,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持個人免疫力,也可及早接種預防疫苗,減低生蛇風險。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曹慧崐表示,生蛇(即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在兒童期曾出水痘,有關病毒會潛藏體內的神經系統內,待日後免疫力轉差(例如受年紀大、感染、壓力大、睡眠不足及患長期病等因素影響),這些潛伏多時的水痘病毒會伺機而動,重新活躍並侵襲神經線;由於皮疹徵狀令身體似被蛇纏住,故俗稱「生蛇」。本港每3人中便有1人曾感染水痘,故日後有很大機會生蛇。而生蛇多見於50歲或以上人士身上,年紀越大,感染風險越大。
糖尿病人生蛇風險高
糖尿病患者因免疫系統較弱,生蛇風險高達4成,並容易有較嚴重病情,甚至可令本身其他所患的疾病轉差,最終要入院治療。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生蛇後,較大機會出現神經痛後遺症,可令他們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曹醫生補充︰「不幸生蛇,需於發病後72小時內及水泡未結痂之前,服用抗病毒藥物,以縮短出水泡的日子及減輕痛楚。」若錯過上述治療的「黃金72小時」,病情可大舉伺虐,即使皮疹其後消退,患者亦有機會出現後遺神經痛、腦炎、面癱、中風和細菌感染等長遠後遺症。
臨床所見,糖尿病患者生蛇的情況往往較一般人差,例如水泡持續時間較長、痛楚更嚴重等;部分個案曾試過生蛇入眼、耳朵神經線,導致角膜炎甚至影響聽力等。糖尿病人康復後,亦較易受神經痛症困擾,甚至可能需要透過高強度的止痛藥(例如嗎啡類藥物)減痛,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及早注射疫苗提防生蛇
要預防生蛇,及早接種疫苗是有效方法,不但可減低生蛇機會,亦可減低發病嚴重程度,減少併發症和後遺神經痛症。香港在2007年先引入了第一代預防大狀疱疹疫苗,但由於這舊一代疫苗是滅活疫苗,注射後有機會引發輕微生蛇,故免疫功能不足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病人均不宜接種。在2020年,香港引入新一代的重組疫苗。因新一代疫苗為非活抗原疫苗,則無以上的限制和風險。重組疫苗需要接種2劑疫苗,第二劑接種時間相隔第一劑2至6個月,但保護期長達至少11年,整體保護率接近87.7%。美國疾控中心(CDC)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以及19歲或以上免疫力低人士,均應考慮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即使曾生蛇,或曾接種舊一代減活疫苗,亦適合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作保護。
病人因生蛇失去部分聽力
曾有60歲男子患糖尿病超過10年,有次因耳痛、耳塞感及頭暈求醫,他誤以為血糖低,後來經檢查發現,左耳內有水泡及生蛇,需服用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來改善病情。惟病人康復後,不幸部分聽力受損。他從前對注射疫苗比較抗拒,但最終決定注射新一代的預防大狀疱疹重組疫苗,以防再生蛇。
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維持免疫力,包括妥善控制血糖、適量吃蔬果及攝取足夠蛋白質、勤運動、管理壓力及充足睡眠。萬一生蛇,謹記用紗布蓋口傷口,減低傳染性和傷口受細菌感染的風險。曹醫生最後提醒,防治生蛇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曹慧崐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