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威脅女性健康,香港乳癌基金會發表報告,指研究發現初診擴散性乳癌第四期患者中,近八成從未接受定期乳房檢查,逾四成從未接受任何乳房檢查,有患者甚至在症狀出現後逾3個月才求診。研究又發現,美國團隊對第四期患者的新分類方法,或有助未來設計個人化治療策略,提高四期患者存活率。
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發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16號報告》,分析在2006至 2018年期間確診入侵性乳癌,並已加入香港乳癌資料庫的患者數據。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郭子熹指出,研究發現近七成初診擴散性乳癌患者(dnMBC)中,有三個或以上已知與乳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未生育或遲生育、從未餵哺母乳,以及肥胖和缺乏運動等。
近八成dnMBC患者從未接受任何定期乳房檢查,逾四成從未接受任何乳房檢查,半數人從未進行自我乳房檢查。另外,七成dnMBC患者更拖延至症狀出現後逾三個月才求診。而在確診時,較多dnMBC患者有兩個或以上的症狀,以及出現乳頭下陷和潰瘍等無痛乳房腫瘤以外的症狀。
新分類系統或有助設計個人化治療策略
美國Plichta團隊又將患者按根據腫瘤特徵、受體狀況、擴散數目與位置等因素,將第四期患者按三年整體存活率的相近度分類為第四A期至四D期,相應的5年整體存活率為90%、66.6%、50.5%及26.5%,相較按腫瘤的生物學亞型分類,未有發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研究認為若上述分期系統能通過驗證,有助設計個人化治療策略。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及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聯席主席張淑儀表示,本港第四期乳癌個案數目持續上升,其5年整體存活率約55%,遠低於整體乳癌患者約95%的存活率,而今次報告的分析確認要增加本港婦女的乳房健康意識。
基金會倡全民乳癌篩查
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則指,確診dnMBC病人延誤求診時間較長和乳房檢查習慣較差,反映本港婦女的乳房健康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提醒年滿40歲的婦女須每月作自我乳房檢查,每兩年則要接受臨床檢查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而地區康健中心應加強推動婦女定期接受乳健檢查。她亦建議,政府分三個階段實施全民乳癌篩查,首先是高危女性組別,其次是低收入地區女性,並按首兩個階段經驗,落實全民乳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