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腸道健康 提升免疫力
你是否經常感到腸胃不適、容易生病、疲倦乏力或皮膚狀態欠佳?這些問題可能與腸道健康相關。註冊營養師丁浩恩博士指,近期有研究顯示,人體約有70%的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而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就像是守護健康的一支精銳部隊,協助抵抗有害細菌、減輕炎症反應,甚至影響情緒調節。
根據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及美國微生物學會的研究,腸道微生態的多樣性與免疫功能的穩定性呈正相關:腸道微生態愈豐富多元,免疫力就愈強;相反,若出現腸道微生態失衡如經常便秘或腹瀉、長期處於高壓狀態、飲食內容單一便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

丁浩恩提醒,若已有腸道敏感或免疫力問題,建議調整飲食習慣前先諮詢專業意見。
免疫力隨年長下降
有非牟利組織最近一項有關長者健康的調查發現,逾六成受訪長者表示自覺免疫力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而七成半受訪長者過去3個月有感冒、腸胃相關等健康問題,因此須關注腸道微生態失衡的情況。
丁浩恩表示,「腸道微生態失衡指腸道中『好菌』減少、『壞菌』增加,或菌種多樣性下降。這種狀態會削弱腸道屏障功能,引發免疫力降低、反覆感染、皮膚狀況變差如濕疹或暗瘡、消化系統等問題,甚至透過『腦腸軸』影響心理健康,導致焦慮、抑鬱或注意力不集中。」腸道失衡也與慢性發炎相關,可能增加糖尿病、肥胖及代謝綜合症等風險。
須調整飲食習慣
造成腸道微生態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飲食中高糖、高脂、高鹽及低纖維、長期壓力、睡眠不足、運動缺乏、飲酒吸煙、年齡增長,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丁浩恩認為,要改善腸道健康,必須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膳食纖維是腸道好菌的重要能量來源,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取25克(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及菇類),有助產生短鏈脂肪酸,強化腸道屏障功能,減低炎症並促進腸道蠕動。」

適量攝取益生菌,有助恢復腸道平衡。
適量攝取益生菌
適量攝取益生菌(乳酪、納豆、康普茶和開菲爾),也有助恢復腸道平衡,抑制壞菌生長,提升免疫反應。益生元(洋葱、蒜頭、香蕉、黃豆、蘆筍、全麥及糙米)也同樣重要,它們是好菌的「糧食」,可促進益菌生長與多樣性。如要選購益生菌補充劑時,應留意菌株的特定功能與自身需求是否匹配,丁浩恩解釋,「某些菌株有助改善腸道蠕動,有些則支援免疫調節。建議選擇標示清晰、活菌數(CFU)足夠及有第三方認證的產品。」由於人人情況不同,最好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以策安全。
充足水分亦有助纖維發揮作用,維持糞便軟化及腸道蠕動,並支持益菌生長。建議每日飲用約6至8杯水,以及培養規律排便習慣,減少有害物質積聚及腸道發炎風險。
避免加工食物
此外,盡量避免高糖、高油、高鹽及加工類食品,例如蛋糕、糖果、汽水、炸物、即食麵、餐肉和香腸,以免助長壞菌、破壞微生態平衡、加劇腸道發炎;限制酒精及紅肉攝取,因酒精可能損傷腸道屏障,增加腸漏症風險,而過量紅肉則容易引發炎症反應。此外,部分人工添加劑也可能改變腸道微生態組成,提高代謝疾病風險。
腸道健康是長期習慣累積的結果;飲食調整後也應配合充足睡眠、壓力管理及適量運動,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