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指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任何一部分,因微生物感染引起發炎,其中以大腸桿菌最為常見。兒童泌尿道感染的原因與成年人不同,評估時會著重找出具有先天性泌尿道結構異常的狀況,例如膀胱輸尿管逆流,並給予適當的治療,以避免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損害腎臟。
患上泌尿道感染的嬰幼兒多表現出全身性症狀,包括發燒、煩躁、拒食、嘔吐、黃疸等。較大的兒童症狀會漸趨典型,上泌尿道感染症狀包括發燒、腰痛、全身不適;下泌尿道感染症狀包括排尿疼痛、頻尿、尿液混濁、血尿、下腹痛、尿失禁等。
要快速正確診斷,關鍵在於如何收集尿液。懂得自己排尿的兒童,收集中段尿到無菌瓶即可;尚在包尿片的兒童,建議放置無菌導尿管進入膀胱收集尿液。如果尿常規發現白血球升高、亞硝酸鹽呈陽性,可能表示感染。診斷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是尿液細菌培養,當培養出來的細菌及數量達到指標,即可確診。
治療泌尿道感染須以抗生素治療7至14天,首選口服抗生素,重症及嬰幼兒可能需要先用靜脈注射抗生素,後改為口服。建議給予退燒藥物、多飲水促進排尿。臨床症狀一般在24至48小時內改善,若48小時後仍未改善,需要追蹤尿液培養的結果,並檢驗抗生素的抗菌範圍。同時,也需要安排患者盡快進行泌尿系統超聲波,以排除併發症,例如腎臟化膿或泌尿系統阻塞。
一般幼童於第一次泌尿道感染後,應聽從醫生安排影像評估。如嬰幼兒發燒持續超過24小時,尤其原因不明,或已確診泌尿道先天結構異常或有反覆泌尿道感染史,需盡快就醫。
兒童要預防泌尿道感染,需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換尿片、如廁後以正確清潔方向由前至後。保持良好飲食習慣與排尿排便習慣,多喝水、避免便秘或憋尿、鼓勵定時排尿。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詹愷怡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