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4月是柏金遜症關注月。鑑於不少柏金遜症患者及他們的家屬對於利用「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來幫助改善柏金遜症症狀仍有著不少迷思,故特別在此文闡述相關手術過程及符合做此手術的條件,以便大家有多點正確認知。
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英文簡稱DBS,進行時醫生會將永久性的電極導線植入患者的深腦位置,並經皮下延長線,接駁到置於鎖骨下的脈衝產生器,以發出電脈衝持續刺激深腦的蒼白球(GPI)、丘腦(YIM)及丘腦下核(STN)3個位置來改善患者不自主動作、及震顫(主要是手震)、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的症狀,同時也可改善藥效的開關狀態,及減輕患者的藥量。不過駝背、說話相關的症狀,則暫未必有效改善。而在術後3至6個月內,患者須較頻密覆診,讓醫生調控腦電刺激量及減藥量。另外,近年更可配備實時監測腦部局部場電位(LFP)訊號的新式系統,協助醫患攜手控病,維持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由於手術時患者須保持清醒狀態去依從醫生指示做測試,所以合資格進行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的柏金遜症患者,必須符合一些條件,包括:不能年紀太大要在75歲以下,並且發病超過5年,對一線藥物左旋多巴治療有反應,但藥效反應時好時壞,並有明顯運動障礙、難以控制的震顫,以及不能承受再加多藥量。
在此要澄清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不是用來替代服藥,反而是幫助藥物回復當初的持久療效,甚至可令藥效發揮時間翻倍。現時柏金遜症的一線治療仍是藥物治療,並可按需要配合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言語治療。但當隨病情惡化,藥效時好時壞,即出現開關現象,而調整劑量及服用次數後仍無法改善藥效持久性的話,就可諮詢醫生,以確認能否接受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
柏金遜症是最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之一,雖然發病多在60至70歲之間,惟約有兩成人50歲已確診,另有一成更是在40歲或更年輕時已發病。初期的活動性症狀有:單邊肢體震顫、動作遲緩、肌肉僵硬、步態不穩。其後震抖延至兩邊肢體、平衡感與行動力變差、駝背碎步、後期惡化至要人扶著才可步行、甚至要坐輪椅或長期臥床。另亦有些非活動能力的症狀或可能早過活動力障礙出現,例如:漸失去味覺、嗅覺而不自知,寫字愈寫愈細、說話沒有如常的語氣和表情。此外,又會出現莫名便秘、排尿障礙、體位性低血壓、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認知障礙症狀,後期更會聲音沙啞及變小、不停流口水、吞嚥困難。雖然柏金遜症仍沒有根治方法,但藥物和手術已可有效控病,故患者及其家屬切勿氣餒。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神經外科顧問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神經外科顧問醫生謝日恒